当我们在点评训斥他人的不对时,是不是很多时候感觉不但对方不接受,还很反感我们,最后是双方都很不爽,你好心点出人家的错误,人家非但不接受,还抵触。而人家受了训斥自然也不爽。
但是有时候作为长辈或者过来人,看到晚生在走一条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路时,不站出来说几句,是不是又不太负责任?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有效地传递你心中想要帮助后来人指正错误的意愿呢?既不遭抵触又能尽到作为过来人的责任呢?
在这先讲一个反面例子。前段时间,某博物馆馆长在一档谈话节目中教育大家不要在博物馆中只知道拍照,要多去感受博物馆的氛围。馆长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在博物馆拍照的人都很傻,走进博物馆,应该多花时间去感受文物,感受文化与历史,不要总是惦记着拍照,你拍的那个像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我们官网上的图片。你去卢浮宫看着蒙娜丽莎,你傻傻地拍,啊,又远又小,根本拍不着,而它官网上的高清图片,连每一个裂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你下载就好了嘛!你拍它干什么呢?”节目一放出来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弹,指责这个馆长凭什么高高在上指责游客等等。更尴尬的是,这个馆长在国外博物馆拍照的照片被人找出来了。这下打脸了。
其实馆长挺冤的,他并没有禁止大家在博物馆拍照,他还力推大家在博物馆举行婚礼,让博物馆成为一个大众文化的休闲场所。但是他的一番话却产生了反作用。
这原因在于啊,他没有做到好好说话的三点原则:
第一,是以平辈自居,而非前辈或长辈;
第二,是理解对方真实的动因,以同理心来建立信任感;
第三,则是用自己的错误来说明真正正确的做法到底是什么。
再举一个正面例子,在《傅雷家书》中有一篇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信,他是这么写的:“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啊,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地闲扯,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想激出你一些感想,让我这个做父亲的也得些新鲜的养料。第三,借通信来训练你,不但是文笔,尤其是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一个警钟,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第一点非常关键,他以平辈和对手的身份说话,消除身份上的对立感,也奠定了对话的基调。
第二点,虽然提及了他做父亲的身份,但目的也是请教,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而且他带出了:我也会有问题,我也需要你帮助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告诉儿子,我说这个做父亲的都需要新鲜养料来不断提升自己,更何况你这个尚且年轻的儿子呢?
第三,前面呢,是你帮我,那现在顺理成章,也要允许我帮帮你训练训练你了。
第四点,说是要做一面忠实的镜子,其实也有一些互相督促和监督的味道。
傅雷先生与儿子的对话,在现代人看来都是相当前卫的,这也是非常符合今天好好说话说的三点原则的。
结合本文好好说话的三个核心点和傅雷的家书,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前面这位博物馆馆长,他如果能先承认自己过去喜欢在博物馆拍照的错误,再顺着自己的错误劝被人不要范同样的错误,这样不就显得他和年轻人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吗?他可以这样说:“不瞒各位说啊,我去别的博物馆时也是很爱拍照的,走哪拍哪瘾很大。可是啊,我每每看到他们官网上那些精良的图片时,我就会很懊恼地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傻了,不仅因为我拍的难看啊,更因为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博物馆里的东西可以这样美。可是啊,我当时为了拍照,没有好好享受和体验那份美,于是我所拥有的全部记忆,就只剩下这一张张自己拍的难看的照片和朋友圈里面几个不痛不痒的赞吧,我这是不是很傻?所以啊,我希望年轻的朋友们不要像我过去那样傻。我现在呢,虽然还是喜欢拍照,但我也会时常放下相机去真正沉浸在博物馆的气氛里,所以,欢迎各位去博物馆看看!只是,这一次呢,或许可以不把你的相机拿出来。”
有没有发现这样更能让人接受呢?就算不能就此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但至少可以鼓励一些人去尝试一种新的逛博物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