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又想到小学生的练习,至今试卷上都有扩句和缩句的练习,我一直都无法领悟其中的深意,一个句子究竟要被扩到什么程度,要被减到什么位置,没法讲,都是硬来的。不管怎么练,语言的练习,应该是让语言变美。
诗句就是浓缩的句子,不同胸襟,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写出来的诗句浓缩效果不同。有的欲缩故纵,有的缩之不浓。浓缩的方式有两种,字数不增,意义增多;字数减少,意义不减。这种技巧,令人称之为压缩,也叫锻炼。目的都在于淘汰虚设的字,使诗的意义倍增。
诗人都是词句凝练的高手,尤以李杜为胜。
渡荆门送别
唐 ·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是诗仙,首首透着仙气。读多了,似乎风格太过一致。此诗意境暂且不表,来看杜甫的《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唐 ·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薮》:“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读诗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觉得李白语言豪壮,而杜甫用力过猛。这首诗正是李白年少之时,如有思念也仅是对家乡的怀念。心里想的事少了,语言也就轻松了。而杜甫这首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他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孤寂。可这就是杜甫,无论自己在何种境地,他博大的胸襟始终装着他无法包怀的一切,至死不变,日月为证,山河相伴。
就诗句来说,两首字数相等,描写对象类似,李白展现的是平野与大荒的气派,杜甫却在江山之外,表现星月争辉;李白做平面描述,杜甫作立体雕画。从浓缩来讲,杜甫较李白更具有密度。
再来比较其它诗句:
大江流日夜, 客心悲未央。(谢朓)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王勃)
有的诗句单看过白,但结合诗人背景又能体会江河日月为他们寄托了什么。不过仍为杜诗之气势雄壮,凝练意义最为深刻。
“诗须五言不可增,七字不可减为佳,不然音响纵工,而体彩无足取矣”(明.赵世显《诗谈》)
用字不可增减已非易事,再进一步凝练压缩,雄健笔就铮铮可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