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病得厉害,朋友与我解闷,偶然聊起童年,话匣子就收不住了。都说中国之大,你在南我在北,你住高楼我住泥屋,你司空见惯的会让旁人惊叹,甚是有趣。
洋洋洒洒聊开,别的都说,就不谈吃。
喝牛奶加不加糖?吃煎蛋放不放盐?洋芋到底是红薯还是土豆?甜咸豆腐脑与甜咸粽子更是禁忌话题。
只有一个例外,零食,有些一致之处,不得不叹一声天下大同。
幼年时,隔壁邻居拥有一个小杂货铺,我最爱的是一毛钱一袋的无花果丝(?存疑),蓬蓬的一丛,开在透明的塑料袋里。上面印着的字当时的我还不认得,只知道一丝一丝的分开,又一丝一丝的拿出来吃,常常要吃半个多小时,甜浸浸,又有酸,现在想起来都要咽口水。
坐火车往外婆家去,是四川始发的车,车上卖一种豆腐皮搓成的豆条,压得很紧实,每一根都能展开,复原了就又是一张豆腐皮。我不愿叫它辣条,因为他实在不像辣条,没有那么多的味精、盐与辣椒,反而带着一种豆皮的清甜。我常常展开一条,再从边缘细细的扯一竖条下来吃,一来能吃很久,二来能仔细品味,如果一口吃一条,那就是“囫囵吞枣”了。
偶尔咬咬牙攒几天的钱,会买一个大大卷。大大泡泡糖要比贴纸泡泡糖贵一毛钱,如果你买了个大大卷,那真的是一卷在手,天下我有,小朋友们会跟着你转,只为了得到一点大大卷,你开心了,给分一点,也只舍得扯出指甲盖那么长的。吃完了也舍不得扔盒子,要留着闻泡泡糖的味道,看大大超人自信的笑。
有段时间姨姨自己开了个商店,她午休的时候会让我和姐姐来看店,代价是可以随便吃零食。正午,柜台的玻璃反射着明亮的光,我和姐姐在柜台底层找天使薯片,黄色的袋子,压低了声音撕开,千辛万苦的撕开后相视一笑,一人一片的吃,怕吵到睡觉的人,往往要在嘴里含一会儿,不脆了,才咀嚼。
龙须酥也是心头大爱,只是吃不了太多,腻。最爱新疆的冰牌龙须酥,有些年了,用小盒子装在塑料包装里,随袋附送一个叉子,吃的时候小心翼翼,一怕用劲太大,把龙须酥砸碎,二怕用劲太小,一挑不断,连着一盒都出来了。
还很喜欢一种装在挺长的塑料细管里的粉末,一毛钱一条,各种颜色都有,味道也有些微的不同,都好吃,酸酸甜甜,带着点奶味。吃的时候颇为艰难,要吃时不能用嘴巴去咬开,一咬,塑料必然跟着撕扯,原本就细的管口更细,得用剪刀剪开,吃几口,剪一次,因为口子会被口水濡湿,粉末黏在管口,就倒不出来了。有一次剪开口,豪爽的全倒进嘴里,呛的我半天没说出话来。
还有口哨糖,有一次家里人给我带回来,和雀巢薄荷糖有点像,同样的绿色包装,糖含在嘴里能吹半天,但味道一般。就和贴纸泡泡糖一样,并不是为了东西本身,而是为了附赠产品。
上了初中,零食就多起来了,但是那时候吃的少,要攒钱去玩嘛。高中住校,反而吃的更多。
小浣熊已经没有集卡了,不同口味的封面是不同的熊,各式各样的口味,我通常一个味道拿一包,除了奇奇怪怪味之外都不拆调料包。
金大洲金针菇刚出来的时候,常常买,还没有现在这么贵,请了文章当代言人之后忽然贵了起来,兴味索然,就不太吃了。
亲嘴烧也是那时候出来的,比其他辣条味道好一些,而且是一个二连包,总有种赚了的感觉。还有个叫巴西烤肉,我常常配着方便面吃,比香肠好吃。
鱼肉香肠是我最爱吃的香肠,高中吃的有两层包装,在普通香肠外面包了一层塑料袋,吃了两年,后来不知怎么也销声匿迹了,买过芝士鱼肉肠,不是那个味,前两天在家乐福看见鱼肉肠,贵了许多,没狠下心买。
更想再回去吃一次无花果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