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会关心》第一章 深刻的社会变化与肤浅的教育反应后感
一、我想先说一说对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
1、课程改革不能回应学校面临的社会问题,真正的变化必须来自校园环境。在AI时代,我们该营造怎样的校园环境来应对社会之变?
书上提到,二战以来社会发生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快速变化、社会离婚率的攀升所导致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越来越多......而学校应对这些变革的策略显得零散而孤立,基本上还是通过修改或新增一门门的课程来发起变革。而相当一部分当下社会的孩子是觉得没有人关心他们的,他们对老师缺乏信任,也缺乏最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而我们学校里勤勤恳恳的教师总是心中装着孩子,而学生最大的抱怨却是“没有人关心我们”。
所以我想,营造关爱学生生命个体,更侧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校园环境是不论科技如何变革,作为人都应该发展的———学会爱人、成为可爱人。我们了解学生最基本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给与他们相适应的反应是营造关心的校园环境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校园应该是面向不同个性、兴趣学生的,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合作活动、体育活动和课程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并且像音乐、美术、体育这类活动课程的教师也应该很稳定的和学生一起随班跟进。师生之间以信任为基础,给与彼此相互尊重和有回应关心,一起成长。而不是学校或教师认为什么是好的就一味要求所有学生都以此进行活动。
总的来说我们无力改变目前以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学活动,但我们可以营造,尊重学生阶段需求,深入了解学生当下真实的、及时的需求,关爱学生,并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世界。
2、你怎样看待内尔在书中提及的“目标教学法”?
行为目标教学法是目前我们国内普遍的教学实践。在推进课程教学中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毕竟以课程为核心的学校教学,每堂课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确实是大家都关注的。所以此前一轮教学改革中,我们提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也是希望改进单纯以智力发展导向,向情感发展倾斜。只是遗憾的是如何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似乎在当下的教学检测中缺少了量化的指标,所以往往又被忽视了。
3、内尔认为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的、有能力的、有道德的人。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你在教育教学中是否有过以此为目标的实践?
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培养会爱人、成为可爱的人才是从人的维度下教育的目标。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也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他人表达,在他人需要协助时及时给与支持。比如合作探究环节,小组中学生需要先沟通好各自的想法,利用学具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互相帮助,交流,互相之间倾听、信任、表达、完善。
二、我最有感触的部分
书中提到要“建立关心和被关心的双向关系”。很多时候我认为的关心,比如关心学生某次作业为什么没有完成,主动辅导他完成不会的作业。这些在学生眼里的理解是我抓他来办公室补作业。这种关心被他理解成了一种被迫的、非自愿的学习,甚至完成任务。我自以为是的关心真的是关心吗?我是不是应该先问问昨晚他在放学后都经历了什么?是什么外在的原因、情绪、或者只是记忆的偏差导致没有完成作业。所以给我一个警醒是:学生看似问题行为的背后,可能更重要的原因不是知识层面,而是情绪层面。关注学生背后的情绪,主动和他建立良好的双向关系才能使我的关心送达到他的内心,这样他才能给我真是的、正面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