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终于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几天喘息的时间。但面对来到这个城市3年以来的第一次公休,我却感到十分惶恐,因为我并没有为这看起来意义十分重大的9天假期做好准备。
去旅行吧。这几乎是所有人给我的建议。旅行似乎成了像一日三餐一样必须在假期完成的标准动作。
去哪儿呢?我在脑子里努力思考这个问题。
唯一想去的地方大概是香港,去牛头角长辉工业大厦,从天台往下看,找找当年陈永仁路过的角落。却发现我还没有港澳通行证,最快也要等15个工作日,到时候我的假期也结束了。但这实际算不上一次常规意义上的旅行,这是一件恰好需要去往另一个城市才能完成的事情。这是一个待办事项。
没有特别想见的风景。短短几天急急忙忙赶往某处匆匆一瞥,感觉就像是被工作囚禁后的大型放风。
没有特别想见的人。虽然有老友邀请我前往他的城市见面,但多年疏离后的见面又必定只有在酒桌上谈谈往事,双方再怎么努力交心想必也会有些距离,倒不如翻出曾经文字记录的故事看着过瘾。
这场突如其来的假期似乎让我成了一个标准意义上无趣的人。加上标准意义的定语是因为我实际上并不自认无趣,只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些标准意义的东西,如若与之背道而驰,则可认为是错误的。比如说爱看书即是正确,不爱看书即是错误。这一标准让很多人特地注意要时不时在朋友圈分享一些他们最近正在看的书(拜托不要再拍机场成功学畅销书),讲话也要注意在发表观点时加上类似“我最近在xx的书上看到”这样的前缀。但实际上一个不爱看书的人也许更善于在与人的交谈中剖析自己,而一个爱看书的人如若不做思考尽信书言,则不如无书,孟子几千年前都告诉过大家的道理。爱不爱看书并无对错之分,就像内向的人不必在工作简历上强称自己是一个外向的人,这也是另一个所谓标准。
标准何其繁多,我虽然经常在写作中评点标准的不是,但在现实生活里我却通常不太直言。毕竟做一个遵守标准的社会人会带给生活很多便利。比如想想那个西安反日游行当中试图下车与爱国青年说理最后被一刀砍死的日本车车主,你就会明白遵守爱国标准的意义何其重要。
旅行成为一个标准似乎是最近几年才在我身边兴起的事情。
这个时间节点发生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国家GDP正在欢欣鼓舞的增长,大家有钱出门了。毕竟在国内旅行(以前称作旅游)是一件很贵的事情,门票、吃饭、喝水、住宿的价格都会翻上1到2倍。但即使旅行消费再魔幻,中国人始终有一种谦忍的美德,遇到不合理事情告诉自己“这里是景区”即可自我化解,“下次不来了”,然后赶往下一个景区继续被宰。能省即省、处处提防、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旅行过程大概是每个普通家庭小孩都经历过的童年往事,这也大概让我从小产生了对旅行的抗拒“膝跳反应”。
但我身边和我有着同样“膝跳反应”的人似乎却很少,大家都喜欢旅行。这一时间节点的原因也许另有其事,比如说最近几年才开始有社交网络这种东西,从前家庭聚会上才能分享观看的老相册在网上便一览无遗,让人产生到处都有人在旅行的错觉。我在社交网络上观看了很多别人的旅行。川藏线上同一个地方大概有几十个我认识的人都站在那里拍过照,这些人去了同一个地方,有同样的心之所属,但据我了解现实中他们大多是大相径庭的两个人。这很奇怪,我常常想,要是两个因为爱好同样旅行路线的人决定好好相互了解成为朋友,却最终发现牛头不对马嘴,会不会对旅行失望呢?毕竟大家都喜欢宣称在旅行的过程中又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
在我不长的人生经验中,曾经有过一段十分渴望的旅行的时期。不对,称之为逃离或许更加准确。是在我大学毕业前后的那段日子,刚刚起步的工作不太适应,感情亦觉不顺,于是便希望将解决这一切的办法寄托在一场旅行上。这样看来,陈绮贞在歌里靡靡地唱着旅行是为了离开倒是十分贴切。逃离一个人,逃离一处生活,即使循环往复。
好吧,终于写到这首歌了,我知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便一直在等我提起这首歌。当然,这不代表我将这首歌作为本文讨论的结果。只是我知道作为读者猜透作者心思的感觉十分美妙,便在此顺势而为,回馈各位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