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东二晋时期,完全继承了魏正始年间清谈的基业,涌现出了许多清谈名士:刘惔、王承、王述、王坦之等人。群星璀璨不亦于正始年间。然而,也浮出了一些与这些清谈名师们互相鄙视的人,桓温就是这一行列中的一员。
桓温家在当时不是世家。他的爸爸桓彝虽然尽力挤进江江左“八达”之列,但是比起从三国开始就做刺史的家世显然矮了许多。可是,事情总不会朝正确的道路发展,桓温小时,桓彝就在苏峻之乱中被杀。少孤的桓温为了报仇,就扮作悼客前往杀害父亲的韩晃家,并且斩杀大将韩晃,且勇诛其三族,报了父亲的仇。他也因此被当时的人们所赞许。
这时,摆在桓温面前的有两种选择:一是好好读书天天谈玄,可桓温宁死不干这一行,他选择了我行我素,“另类”到底,当文化人嘲笑他时,也能颇为不屑地嘲笑回去,一点都不自卑。另一选择是报了父亲的仇后,他苦练武功,渐渐地步入了政坛,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政治生涯。桓温生活的时代,世家世家弟子都以戎装骑马杀气腾腾的样子为耻。一年冬天,当桓温全副武装地去打猎的时候,碰见了刘惔一群人。刘惔嘲笑他,可他却能机智地怼回去:要不是我戎装杀敌,你们早就和王衍一样摇着麈尾扇被少数民族抓去了。
永和年间,桓温在荆州积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同时,他也围观了东晋前期的几次政治中心转移的斗争:先是王家和庾家,再是庾家和诸家。在这种频繁的权力交接中,桓温看到了北伐背后的隐患:他选择哪一方,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当权者所不容的政敌。但他有个优势:他有军队,有自立山头的资本。他“经营”荆州已经算是一个军阀了。可是桓温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的人,而且还有远大志向。他想北伐,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名声。
很快,他的机会来了。朝廷决定消灭自晋室南迁之后独立的后蜀政权。桓温上书报名参加。可朝野里谁也不愿意让一个已经拥有荆州的军阀在掌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巴蜀要地。可朝廷里确实没有与桓温上一线去了。而桓温也不负众望,很快就打败了后蜀政权,并在李氏的宫殿中摆下酒席。那个熊爽将永远深刻在《世说新语》好爽篇中。
稳定了巴蜀地带,桓温上书要求朝廷给他军队,他要北伐。朝廷当然不愿意,可是在桓温的强求之下,也只好分给他一些军队。暗地里派殷浩等人阻拦。可这些人对打仗都是外行之人,很快,个个都纷纷垮台、倒戈,只有桓温勇往直前,在他的人生中第一次北伐中收复了灞上等地,马上就可以收复旧都了。可这时,桓温停下了,攻打长安不见得能够打得下来,打得下来也很难进行巩固。桓温决定以江东为基地,打游击战,希望以此慢慢削去敌人的有生力量,做个缓兵之计,为下一次北伐打好基础。
永和十二年,桓温第二次北伐。这次,他大获胜利,收复了洛阳。桓温又让朝廷回都洛阳,可朝廷不许。桓温十分不高兴,干脆回兵江东去,洛阳很快再次沦陷。
不久,桓温上书,指出了东晋政治的七条弊病,每一条都一针见血:
一、朋党雷同,私议沸腾。
二、户口凋敝,人口少得可怜,朝廷财务缺稀。
三、办事拖拉
四、优秀的官吏要加以粮食
五、褒贬赏罚要公允
六、要选定官方教材
七、续写《晋书》
接下来,桓温又主持了一次改革,庚戌土断(针对第二条的解决方法)。
很快,桓温又进行了第三次北伐,路过金城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少时种的大柳树,如今已非常粗壮了,桓温不禁潸然泪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毕竟功业可以等待,统一早一百年迟一百年都只是历史的记述,但对于一个想要完成他的事业的将军,时间是他在扫清了一切阻力之后最无力应对的。在岁月残酷的一视同仁面前,他的刚强也只有一滴眼泪的重量。后来的诗人庾信根据这件事情写了一首《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他的第三次北伐失败了。在灞上、枋头兵败,粮草没法补足,最终还是没能耗过慕容垂,在朝廷兴师问罪时,他让袁真背了这个黑锅,袁真办事不利,袁真十分生气,反了。
桓温在兵败回京后,做了两件蠢事,一件是废立皇帝,一件是要求赐以九锡。废立皇帝在晋朝开国以来是绝无仅有的,哪怕在八王之乱时。可桓温先下了这一步棋,让朝中的王坦之、谢安惊恐不已。在桓温病入膏肓时,他令部下上书让朝廷赐以其九锡。这不是要学曹丕篡位吗?幸好谢安、王坦之久久拖延,才把桓温给耗过了,桓温也因此进入了《叛臣传》。桓温小时脸上有七星连珠,一哭就让温峤赞叹不已。桓温长大后,原本只想痛痛快快驰骋疆场恢复故土,却因兵败回京后做的那两件蠢事。就这样被“老贼,老贼这样骂了几千年”。桓温本想流芳百世,可这个时代不给他这个机会,他只好放下狠话:
既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遗臭万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