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各位同学,我们班的王超前天因病去世了,这几天棺椁会从殡仪馆送回家,大家如果方便的话,可以来送他最后一程。“ 赵龙的微信消息突然蹦了出来,22:54
”真的假的,真可惜,这么帅的小伙“ 22:55
”是啊,我记得是个特别帅气的音乐特长生啊“ 22:55
“还不到40, 知道是什么病吗?“。22:56
”结婚了吗?有老婆孩子吗?“
”据说是跑业务酒很多了突发脑梗没抢救过来 “
”老婆还是怎么样了?以后家里人要怎么办哦 “
”有老婆,还有两个孩子,小的只有2岁 ,“
“可怜🥺”
……
39岁的我,此时此刻正斜躺在床上刷着手机,正在看白天因为忙着一日三餐而错过的各种团购群、娃上课群、兴趣群等群组消息,突然被这个2000届(三)班群消息惊醒,猛的坐了起来。这个群我一直是设置消息不提醒但保存通讯录的。因为都是一些高中同学,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都没见面的一群高中同学,当时顶着短发只知道埋头苦学的我,永远是坐在第一排,戴着五六百度的近视镜不问背后事,眼睛除了黑板上的考题要点,就是成绩单上超越自己的名单。王超是谁?长什么样?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他什么样子,一点都记不得了🧎♀️🧎♀️“我随心跟了一句消息
”这么年轻真的很可惜(苦脸表情)我们是不是大家一起出钱出力做点什么吧?“ 我其实特想发:咱给他家里人拿点钱吧!多少都是同学一场的心意 ……但多年漂泊在外,让我明白了,自己一不是群主管理员,二不是班长学习委员之类组织领导者、三不在老家疫情又被关在上海,组织这事很难执行到位,于是噎住了,单独私信给了班长:“老班长,要不要群里提议,大家一起出点抚恤金?”2014年我有位前主管过世了,虽然我已离职三年,通知到我时,我也出了三千块。我想,自己还可以拿出来点钱的,虽然已经一年没上班了,小小的积蓄还有。
”不够优秀是不能入你的眼的,你当然没有印象了“群里突然有人揶揄我了
……
这句话,站在道德制高点,莫名其妙刺痛了我。但的确,那个时候的我估计更在乎关心的是这次考试哪些人排在我前面吧,对于最后一排的那些同学,虽然坐在同一个教室,但基本没说过话,很多连名字都没印象了,更何况是长相。从小镇出生,除了上学印象中没啥特别广泛的爱好,也没拿得出手的特长,从考上市重点高级中学到去985的外省市读重点大学再到全国最繁华的夜上海打拼,时间带走了我记忆里很多同学、同事、朋友、亲戚……裸辞在家加上疫情,不甘心只忙于一日三餐洗衣扫除的家庭主妇只一个职业,我想开始读书写作,写什么一直困扰着我,一开始都在起草修仙魂穿这类网红题材的玄幻小说大纲了,发现自己平时就没有阅读之类网文小说或者痴迷这类剧的习惯,积累太少了很难继续下笔;又看见今年从电影《爱情神话》开始到《心居》《我们的婚姻》等各种中年人婚恋题材的剧走火,想着可以写写我们80后这代人,沪漂打拼到结婚生子到职场危机婚姻塌房等都市中年人的心酸无奈,但由于开年自己的婚姻一直在闹红绿灯…导致一度想写中年婚恋题材我,完全是那种把伤口愈合了又扒拉开,扒拉开又愈合的情绪自伤式创作,真的不适合拥有健康的心绪和平稳的创作心态,更怕自己成了走不出来的“祥林嫂”,最终决定还是写写这大半生,截止到虚岁40的年纪,遇见过的奇妙有趣的各色人物吧?完全是真实的纪实人物吗?那多少会平淡如水,不经咀嚼吧。那完全是虚构的吗?完全凭想象力去编撰的人,会有仿若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你我他的气韵吗?我更愿意把我笔下以后出现的人物比喻成一株草、一棵树、一朵花,甚至是一股泉。她们是有生命力的,但不是命中注定的,他们是流动变化的,他们都有这边真实存在的亲朋好友熟悉的陌生人做种子,他们的故事是发芽的野蛮生长的,是嫁接移植的,但听故事的你,是能看到甜酸苦辣的
他们可能是陪伴在你我现在身边的人,也可能是不在身边但仍会偶尔思念的人,是过去对我非常重要如今已不再联系的人,是曾经以为永远会相处后来却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甚至是遗忘的八九不离十但偶尔会因为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杯奶茶一句话而想起会心一笑的。他们不是惊天伟业的创世者,不是家喻户晓的大英雄,更不是风靡万千的明星网红,但他们真真切切改变了我甚至无数如我一样的心。
从小读鲁迅,是读他的孔乙己、他的祥林嫂,他的阿桂,他的闰土仰慕鲁迅先生这个大文豪的,感觉他的字里行间,他对笔下的人物都是有爱的,我也想知道自己过去的这半生,对”优秀“的品质到底是敏感的,还是愚钝的,对生活中认识的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是还原现实的,还是理想创作的?不过都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创作。据说这个世界是有无数个平衡宇宙的,所以才有虫洞一说,那我写的人和故事,一定是纪实的吗?他可能只存在我的记忆里,是我当时解读的角度,我的眼睛看到的事实…那会有人物和故事会有虚构吗?记忆本身不就是一种虚构魔法吗?这世界,会有人和你在一件事上,记忆的感受和细节一模一样吗?如果有,留言给我 ,作为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