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过往的丧失或被抛弃的体验而内心脆弱的人,在体验某种分离和丧失时,会呈现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一般这类群体会通过投身工作与学习来维持自我同一性。而进入恋爱等亲密关系时,这种保护可能会失效。
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培育出敏锐的感性、切实为他人着想的态度、不为常识所困的个性。
相关症状:
情绪波动:患者会在短时间内情绪、人际关系、行为举止、自我认同等方面出现巨大的态度变化。
对被抛弃的强烈恐惧:这种恐惧开始于双方关系拉近的瞬间,随着亲密程度和对对方的依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只要对方态度冷淡,或者某些行为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抛弃,就会触发患者的不安。这种症状与患者在幼年时期曾经感受到的对分离的强烈恐惧和丧失关爱的经历有关。
人际关系不稳定:患者既会认为对方是值得依赖的重要的人,在选择相信对方后又会出现认为但对方可能会背叛自己的相反心理。他们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寻得并不存在的完美无缺的父母——自己真正能够信赖的、能够百分百将爱灌注于自己的人。
无法控制愤怒情绪:在患者因不被理解而焦虑时,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会采取高压态度,表现出攻击倾向。在恼火的驱使下,患者经常会忘却所有,不顾场合和状况,做出过激反应。
长久的空虚感:这种空虚感,往往和“在需要时却得不到关爱”有关,患者看重的对象未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或者出现否定态度时,患者的空虚感就会加强。在年幼时期获得过多关注的人也可能产生这种空虚感,此类人群尚未实现独立,不能凭借自身实力达到目标,缺乏应有的自尊和自信,在心底否定自己。
人只能在不断试错探索的过程中,逐渐找到自身如同。
如果处在获得关注、自身价值能够得到认可的环境中,人便能充满活力地将爱和奉献回馈给身边的人。
自我与客体边界模糊 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患者往往会将眼前的痛苦和琐碎的问题归罪于其他人,逃避面对真正的问题。
投射性认同:将过往与他人的关系和现在与他人的关系混同。
极端化思维:对寻常的事物极度理想化,并在事物出现细微破绽时突然大失所望,进而否定一切。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关爱的渴望、对被抛弃的不安和恐惧等背后的问题均是患者心中强烈的自我否定。
基本障碍:整合能力、自我功能脆弱、情绪管理不力、一分为二自我否定
回避型人格:极度害怕受伤,对失败和羞耻非常敏感,努力避免需要自己背负的责任。患者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得不到表扬,极度缺乏自信。几乎不会主动表达自己,很难使人注意到并发挥自身特长和能力。面对微不足道的失败便会使其丧失仅有的自信。他们缺乏一种强韧精神去抹平失败和挫折带来的失意。
自恋型人格:傲慢、自视甚高、以利益而非情感为行为取向。
表演型人格:执着于吸引他人目光的外貌和言行。
解决方法:
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对于精神稳定有关键的作用。
如果患者决心克服当下的状态,必须首先调整生活节奏,重拾往日勤勉的习惯。确定每日任务,将之付诸文字并贴在显眼的地方,逐项完成。不追求完美是一切顺利开展的重点。
书写和对话,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书写有利于提升大脑前额叶皮质功能。在持续的书写过程中,人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会有所好转。在书写和讲述的过程中,他们逐步厘清自己备受煎熬、走投无路的过程。随着重新整合自己,他们逐渐摆脱过往创伤及束缚,重新夺回对自身主体性的控制权。
好转征兆:珍视日常生活而非超长刺激,将更多精力和关注倾注于细水长流的快乐而非一闪而过的欢愉。开始在小事上踏实努力,比起耀眼的成就,更加享受能力本身。
终有一天,我们会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也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机会,让我们重新确立双方关系,弥补不足。
风暴终会止息,暖春终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