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问住了,大写的“尴尬”
培训归来,自我感觉良好,满血复活开始新工作。
就在昨天每周例会,信誓旦旦接受顾问部门的挑战与考核。一时间,我卡壳了......
他们的问题并不犀利也不刁钻,就是一般父母会问到的课程与小孩教育的问题。
比如:小孩子独自一个人在这玩很开心。但只要教室关上门开始上课就哭,咋办?
我也不算没有过大脑的回答。回答:“哭是一种信号,代表ta有诉求。找出ta的诉求是什么就可以了”。
“恩,是的。那ta想要什么?ta就一直哭,咋整?”
一时懵住。多么熟悉的场景,答案呼之欲出,却仿佛又在大脑里神游,愣是提取不出关键点!
我陷入思考......
培训老师讲到很多原因:(分析孩子的年龄和行为特点)
01.孩子可能对老师感到害怕,比如对男老师的恐惧
02.孩子的社交恐惧,害怕集体社交和神情交流
03.孩子可能对课程中某个环节留有阴影
04.孩子表达情绪的方式。用哭求取大人的“溺爱”
原因很多,但当时我确实大脑一片空白。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想到古典老师说“做一个终身提问者”。“知识树”和“问题树”的可用率,哪一个更高?
于是我大胆设想:
1.培训中,trainer采用的什么方法?——体系严谨、分析到位的一个“知识树”。
2.我们采用的是何种学习方法?——层层梳理、知识点明晰的“知识树”。
3.工作中我们需要干什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老话说“学以致用”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我们也照样去做了,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我想不能只反思是否会致用,更要反思学的内容和方式是否可以更加优化,以便更好地去运用。
一系列的WHY在头脑中跳跃。“为什么3岁的孩子一进教室还要哭”?
“因为教室里有让ta恐惧的因素还可能因为教室外有ta感兴趣的事物。”
“为什么ta会感到恐惧?ta对什么感兴趣?”
“恐惧的源头是什么?ta的亲子关系是怎样一种模式”?......
一个现象问题,多问几个“WHY”,仿佛是知识的大聚会。如果照这样去整理“问题树”,再多的“why”都是早有答案。
被问住的那一刻,我很尴尬。但更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一课,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