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何在?为什么唯物主义最实用?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六部》(感知对话录、78)

生存者:

理论的实用性,这是极为重要的概念。过往的思想与哲学都不注重甚至蔑视这个问题,思想家、哲学家们都在一味地、刻意地追求终极的真理,他们不屑于理论的实用化,或者他们的理论无法实用化,这就给实用性第一的唯物主义留下了机会,这给人造成了一种印象,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可替代的。这也难怪,确实没有任何理论能够从实用性和有效性上超越过唯物论,难怪它在逻辑上不讲道理、漏洞百出、悖论不断,却仍然能为我们所用,这情形难道不是我们至深的悲哀?

感知者:

的确如此,这好比盖天说一直在运行,在实用地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农耕活动和日常生活,连地心说也不见出台,更不用说其后的日心说与相对论,这是什么情形?这就是唯物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没有任何理论在实用性上能与唯物论匹敌,唯物论就只能被我们当作指导现实生活的“相对真理”,直到数千年以后的今天,这情形丝毫没有改变。这一定不能怪唯物论太霸道,是我们太无能,我们没有能够创造出可以全面置换唯物论的有效理论体系,连与唯物论相同体量的理论都没有出现过,我们只是在修修补补、敲敲打打地将就着用唯物论过日子,即使有某些不同的观点,或颇具新意的理论出现,其体量不足以同唯物论相抗衡,其实用性,建设性更不值一提。于是,久而久之,唯物论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我们是刻意忽略了实用性,还是本来就没有实用性?比如中国哲学家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具有对生命进化现象的新认识,同时也不乏对现实生活的尖锐批判,并得出了人类没落的必然性结论,若干人对此表示了赞同。但是,这种理论有什么用处呢?其实用价值在哪里?是让我们避开递弱的趋势,还是让我们加强代偿?我们怎么对待不可逆转的递弱代偿?这个递弱代偿的原理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至关重要的是,这个理论建立了什么新的可供实践的理念?有什么树立和建设?

其实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我们能够用它来替代正在使用的唯物观念吗?它能够全面置换我们正在运行中的主流意识吗?王东岳理论的拥趸们恐怕没有底气来回答。由此可见,检验某种理论和某种理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有用,是否能够作用于现实生活,是否能够有效地作用于人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看他与唯物观念有无区别,而这些区别之处是否能够颠覆唯物观和取代唯物观,还要看它们是否具有实用性、建设性和再造性,这才是与古老落后的唯物观抗衡的理由与底气。

理论创新的弱处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如果出现一种实用性超过唯物论的思想观念,唯物论就会和盖天说一样被放弃和沦为笑谈,可惜,直到如今也没有任何一论在实用性上超越唯物论,这虽然并不证明唯物论的正确,但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我们的无能,眼睁睁看着无理又悖反的唯物论正在将苦难深重的人类推向不归路,我们却束手无策,这是智慧者最彻底的悲哀。

宗教信仰的理念以及众多修行者们的精神追求都是薄弱的、局部的、片面的甚至是个别的,不具有普遍性和切实有效的可行性,不具备现实能力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意识经不起现实生活的遮蔽与压迫,要么边缘化,要么圈子化,要么个人化,它们都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磋磨,往往是热闹一阵子,热情一下子,最终的结果都是烟消云散,不了了之,就如同不曾出现过一样。人类数千年历史不知有多少这样的理论和精神觉悟发生,结果都无一例外地淹没在时间波涛中。我们看到的,仍然只有唯物论这只漏水的破船载着我们在风浪中颠簸,我们当然渴望着有另一只强大的足以取代唯物论的大船出现,让它载着我们全人类到达幸福的彼岸。

可是,因循守旧的我们、固执己见的我们、独自修习的我们、不敢担当不愿担当的我们、不敢颠覆旧思想、不敢树立新思想的我们、不敢开先河创世纪的我们,能站在原地伸长脖子等来这条载得动全人类的大船吗?(接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