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余生活在江南农村,那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村里为了创收,在空地上造了几间房子,专门养蚕宝宝,靠卖茧子作为村里增加收入。
桑叶是蚕宝宝唯一的食物,于是我们村山前屋后种了许多桑树,桑树很好种,扦插就能成活。 一到春天桑叶嫩得发油,随后,叶间长出许多绿色的桑花,等桑花掉了之后嫩绿的桑葚就结好了,不到一个月桑葚由绿变红再由红变紫。
那个年代,物质资源极其匮乏,能吃上一两口水果是一种奢望,于是,桑葚是我们这些小孩子最好的的水果替代品,每每放学回家就拿起篮子采着满满一小篮,有的小孩边采边吃很不雅观还不卫生,吃到嘴上都是紫黑色印痕,然后互相取笑。大人们会用开水烫一下给桑葚消毒灭菌,我们拿起一颗颗乌黑晶莹的桑葚慢慢品尝,那种润而不腻、甜而不躁的感觉至今难以忘却。
物非人非,回不去的童年 如今趁双休日回到老家,只见山还是那座山,湖还是那片湖。可是村早已不是那个村了,
三间蚕室依然挺立,但据说已经有新的主人了,当年的所谓大眠、二眠、三眠、上山、摇草龙......。一幅幅场景只能留在记忆里,山前屋后的那片片桑树早已被建筑物替代。 如今每次看到大街上那些游贩挑着篮子在卖桑葚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去买一些,边品尝边寻找那童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