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你用冷漠的语言伤害了周围的人的时候,他们的负面情绪会在这个空间里游荡,最终回报在你身上,这就是所谓的报应。我曾一度被人说是:最假夸奖的代表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语气把握不当,从而使得许多发自内心的赞美被人们误以为是嘲讽,即便有人曾说:被误解是说话着的宿命,我也仍想挣扎,因为被人赞美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而我也想这样做。
说话本身是有其复杂性的,好好说话的能力也从来都不是一项天赋的技能。就好比:天性善良的人,容易木讷;天性聪明的人,容易尖锐;天心大大咧咧的人,容易伤人而不自知;天性细腻柔和的人,容易絮叨惹人烦……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性格,自然在说话上也有着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我的性格比较温和,所以没事就喜欢和身旁的朋友絮絮叨叨:天冷了记得加衣,记得吃饭,辛苦了,感冒了多喝点水等等,刚开始朋友们还会觉得体贴,后面便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你呀,怎么和我妈一样,天天念叨这些。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即便是日常的问候也会有因为习惯而渐渐不去理会,慢慢的变淡。而此时如果不调整一下说话的方式,很可能就会产生出新的矛盾。但无论你多么小心谨慎,也一定会不自觉的犯过很多错,给人添过很多堵,让人家明里暗里忍不住骂一句——你能不能好好说话?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好好说话呢?归根到底是因为拎不清状况,那么此时我们就需要明确一个指标——权利关系。这里的“权力”是指语言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形式关系,而好的语言既能获得也能赋予权利,也就是能让对方从中获得力量,产生信任,受到鼓励。在《推荐序》中,李笑来讲到了他自身的一次经历:当时在新东方工作的他对语料库很有研究,校长便主动找到他,问李笑来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李笑来当时竟说了一句:“所以我希望这不是个换了个校长就能不见了的事……”话还没说完,校长的脸色就变了。幸好有同事在旁边,帮李笑来来打圆场。可后来新东方内部还流传着一个段子:若是那句话特别不得体,一定会有人问:这话不会是笑来说的吧?看着这个事例,再想想自己周边的人,这种情况也不少有,甚至跟旁人说起来还会理直气壮地为自己开脱:“我这个人说话不会拐弯抹角,只会直来直去。”现在想想还真是“自己说话的方式有问题还不自知啊”。
除了话多有错还不知之外,与它相对应的便是另一种情况,刚毅木讷。我曾一度以为木讷的人说话定不会占优势,甚至羡慕那些巧言令色的人,佩服他们可以按着不同的环境改变自己的说话风格,但书中却说木讷也有它的好处的,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非他不可。比如在与老师讲话时,当然要有一说一,点到为止,不然老师会觉得你在怀疑他的智商。但是,在与同学说话时,确要善于铺陈,有一说十,不然起不到充分讲解的作用。
看完这本书,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一句话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好好说话,有朝气,也有锐气;不伤人,却也不屈己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