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老先生于2018年10月30日去世。各大媒体纷纷发文悼念。他生前留下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串联成诗: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迷们回味着他的作品,缅怀巨星陨落。“世间永别金庸,无人再笑傲江湖”。十五部经典铭刻着他的青春,也安放着几代人的集体回忆。他的辞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再难出现能写出如此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武侠小说作家了。
年少时,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一个侠客梦,侠女梦。学生时代,痴迷金庸的武侠小说恢宏大气的构造和格局。提刀上马、快意恩仇、朝廷侠客、儿女情长,统统浓缩在金庸作品之中,在通俗共赏的武侠故事情节里传达出深厚的中国历代源远流长的历史知识和古代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文化熏陶。古往今来能将武侠小说写到这个境界的,只此金庸一人。
先生笔下风云际会的江湖,让广大武侠小说爱好者如痴如醉,欲罢不能,酣畅淋漓。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是填满了几代人的青春记忆。多少人是通过一部部经典的影视剧而熟悉并爱上了他笔下所描绘的武侠世界。他的武侠世界告诉我们:侠之大者,当为国为民。没有完整看完一部金庸小说的人不少,但没有看完一部金庸武侠剧的人却很少。记得小时候最爱看《射雕英雄传》,《铁血丹心》的音乐一出来,便兴奋不已。待到“俏黄蓉”出场,就更喜欢了。还记得有多少人被梅超风出场的笑声吓得闻风丧胆而留下童年阴影?而后看《神雕侠侣》,被杨过和小龙女离合无常的旷世奇恋所感动,方才懵懂意识“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多人发文悼念金庸老先生。我却唯独对一篇文章有所感动。那是金庸2016年冬为香港博物馆金庸馆撰写的开馆前言,发在香港文化博物馆金庸馆纪念小册子上,很多人猜想这将是金庸最后一次提笔,没想到一语成谶。
以下附上全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
我的故乡是浙江海宁。那里是我的出生地,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地方,也是我接受启蒙教育和完成中学学业的地方。我毕业后去上海,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来到香港,当时才二十多岁。初来乍到,最鲜明的感觉是天气炎热,以及一句话也不懂的广东话。还闹出一个笑话,我初到埠,坐上白牌车,说去餐馆,司机先生却载了我去差馆(警署)。
当时的香港在经济上、生活上、文化上还比较落后,有点到了乡下地方的感觉。不过一般香港人坦诚直爽、重视信用、说话可靠,我很快就喜欢了他们,觉得香港的人际关系比上海好。
想不到在这陌生的城市一住几达七十年,大半个人生都在这里度过。我在香港结婚、生儿育女、撰写小说、创办报纸,家庭和事业都是在香港建立的。我亲身见证了,香港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兴旺,逐渐成为国际大都会。我也亲眼看到,改革开放为国家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宋朝苏东坡当年远离故乡到岭南,曾在一首《定风波》词里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对香港来说,我也是一个移民。我来到香港,住的很是心安。我的一切都是香港给予的,我感激香港,慢慢地也就把香港视为我的第二故乡。我珍惜在这里的美好时光,愿意好好爱护她,尽我的能力回报她。
五年前,曾德成先生代表香港政府同我会面,提议设立金庸馆,我当时表示万万不敢当。经他耐心解释和诚恳劝说后,只好惭愧接受了。我很感谢许多读者对我小说的喜爱和热情。他们已经待我太好了。我能为大家做点事,很乐意,也是应该的。
谨向曾德成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文化博物馆,以及为设立金庸馆努力的诸多朋友、专业人士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香港,这个昔日的“亚洲四小龙”,中西合璧包容开放的创造奇迹的宝地,造就了金庸传奇的一生。这个在香港度过大半人生,功成名就的浙江人,在香港奋斗成为一个成功的报业巨子,更是一个成功的武侠小说创作家,将其定义为一代通俗文学大师是恰如其分的。金庸在香港得到了成就和尊重,在故乡海宁同样拥有德高望重的地位和尊重,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世界都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爱戴和影响力。
金庸的一生是辉煌没有遗憾的。他生前遗愿希望自己的作品一百年两百年后还有人看。我们相信,他的作品能够流芳百世。
感谢金庸。感谢您创造了一个个江湖,感谢您让我们看见侠义和爱情的传奇。感谢您的文字陪伴我们成长。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世间再无金庸,
大侠永在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