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牛一毫”,我想我对传统的“孝”字的领悟大概如此,但也足够受用一生。
有人曾试着用现代的眼光去认识她(孝),却发现她犹如精神的枷锁,还闪着愚昧的幽光。于是乎盼望长大的祈愿竟是成了一场解脱的宿命,追求一种看似“时髦”的生活。
读书上进这个事情,显然与“时髦”无关,不过是某种情况下偿还父母的养育之恩,或者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能多些享受的成分。总之读书的动力不在来自于品行的修养,而是另一种“变质”的现实考虑,当然如果连这点考虑都没有,那甚至大可以不用为了读书而那么上心。
那么什么样的考虑又该值得我们去考虑呢?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当然这里的主义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否定,而孝文化的现状也必然是其中一部分,作为仁义之根本,延续几千年的传承,如今这座宏伟绚丽的大厦似乎也摇摇欲坠,这不得不让人凄凉。
学人们常用“批判继承”这个词眼,但如今看到的大多是彻底的批判,无情的践踏,要不然现在的家庭纠纷,怎会如此之多呢?然道是因为生活的质量在退化吗?古人常言孝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现在是得靠法律来规范约束,这难道也算文明的进步吗?
新闻上充斥着“公婆关系”,“分家产”,“老无所依”等等的社会的话题,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妖魔鬼怪起舞弄影,大众似乎也借此得到了某种灵智的启示。生活中我们用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来践行孝悌之事,为自己谋得道义上的“侥胜”,而这个“侥胜”的手段也正从道义上的认可转移到法律条款上来,我想未来的孝要维持某种秩序,还得深度量化主体的具体义务,这不像是进步的文明,反而像是吸食了上瘾的毒药。
我想当人的身份发生进阶时,又或是当索求的东西不再能给人安心时,却发觉早已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