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妖魔化的“孝”

      “九牛一毫”,我想我对传统的“孝”字的领悟大概如此,但也足够受用一生。

        有人曾试着用现代的眼光去认识她(孝),却发现她犹如精神的枷锁,还闪着愚昧的幽光。于是乎盼望长大的祈愿竟是成了一场解脱的宿命,追求一种看似“时髦”的生活。

        读书上进这个事情,显然与“时髦”无关,不过是某种情况下偿还父母的养育之恩,或者为了自己将来的生活能多些享受的成分。总之读书的动力不在来自于品行的修养,而是另一种“变质”的现实考虑,当然如果连这点考虑都没有,那甚至大可以不用为了读书而那么上心。

        那么什么样的考虑又该值得我们去考虑呢?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当然这里的主义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否定,而孝文化的现状也必然是其中一部分,作为仁义之根本,延续几千年的传承,如今这座宏伟绚丽的大厦似乎也摇摇欲坠,这不得不让人凄凉。

        学人们常用“批判继承”这个词眼,但如今看到的大多是彻底的批判,无情的践踏,要不然现在的家庭纠纷,怎会如此之多呢?然道是因为生活的质量在退化吗?古人常言孝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现在是得靠法律来规范约束,这难道也算文明的进步吗?

        新闻上充斥着“公婆关系”,“分家产”,“老无所依”等等的社会的话题,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妖魔鬼怪起舞弄影,大众似乎也借此得到了某种灵智的启示。生活中我们用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来践行孝悌之事,为自己谋得道义上的“侥胜”,而这个“侥胜”的手段也正从道义上的认可转移到法律条款上来,我想未来的孝要维持某种秩序,还得深度量化主体的具体义务,这不像是进步的文明,反而像是吸食了上瘾的毒药。

        我想当人的身份发生进阶时,又或是当索求的东西不再能给人安心时,却发觉早已病入膏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傅佩荣老师演讲: 祭于公,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翻译〗 食不语,寝不言。 〖翻译〗吃饭的...
    混世小农民阅读 5,312评论 0 1
  • 第一集1、开头第一集的镜头中年幼赵祯写的字,出自《孝经•天子章第二》,原文为: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
    荆建梅阅读 10,999评论 0 3
  • 书目:《论语新解》 内容:为政篇第二 《为政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
    敬月轩阅读 2,615评论 0 0
  • 《 中国历史人物小故事100篇 》(上)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
    汉唐雄风阅读 14,085评论 0 13
  • 字符串 1.什么是字符串 使用单引号或者双引号括起来的字符集就是字符串。 引号中单独的符号、数字、字母等叫字符。 ...
    mango_2e17阅读 12,174评论 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