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休”成笑话:高中休息权困局该如何破局?》
“给学生双休都是个笑话”——某位高中老师的慨叹,戳破了教育领域一个荒诞的现实:明明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保障的休息权利,明明是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办学规范,却在部分学校沦为“纸上权利”,在升学焦虑的裹挟下变得面目全非。当学生的自主规划意愿被无视,当法律底线让位于“时间换分数”的功利逻辑,这场关于高中双休的讨论,早已超越作息安排本身,直指教育本质的追问。
一、双休不是“奢侈品”,而是法定权利的底线
我国自1995年便确立双休制度,《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更明确要求学校与监护人配合,保障未成年学生的休息、娱乐时间。2024年10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办学行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国普通高中全面实行周末双休制度,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形式挤占学生法定休息日组织集体教学活动”,并将双休落实情况纳入“教育强国2035战略”核心考核指标,违规办学的学校将被约谈、通报,校长及相关责任人面临问责,此前已有多地普通高中因强制取消双休、变相组织补课被查处,涉事校长被免职。这些规定清晰界定了双休的法律属性:它不是可给可不给的“福利”,而是学生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
但在现实中,“权利落地”却遭遇重重梗阻。东莞弘林高级中学曾突击取消高三双休,以“家长联名申请”为由变相强制学生留校,将“自愿自习”异化为“集体补课”,甚至要求教师周末无偿加班授课;山西某县域高中长期实行“两周休一天”制度,学生每日从清晨6点早读忙碌到深夜10点半下晚自习,周末在疲惫状态下的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不少学生出现失眠、焦虑等问题。更令人揪心的是,这种对休息权的侵犯正直接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长期缺乏休息、学习压力过大”是12-18岁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占比高达42.3%。
二、“笑话论”背后:三重焦虑制造的困局
“双休是笑话”的论调,并非源于对教育规律的认知偏差,而是深陷“三重焦虑”的无奈发声,学校、家长、社会在“分数至上”的逻辑中形成了难以挣脱的“纳什均衡”。
学校的“剧场效应”焦虑最为典型。在升学竞争中,只要有一所学校通过挤占周末补课“抢时间”,周边学校便会陷入“不补就落后”的恐慌,最终形成“全体加码却全体没赢”的困境。部分县域高中因优质生源流失、师资力量薄弱,更是将“延长学时”当作弥补差距的唯一手段,形成“越落后越补课,越补课越僵化”的恶性循环。这种集体非理性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正如西安田家炳中学资深教师冯恒仁在教学日志中写道:“教与学都需要‘呼吸感’,像保姆一样把学生绑在教室里苦学,反而会扼杀学习兴趣,往往得不偿失。”
家长的“托管依赖”与“公平焦虑”进一步加剧了困局。一方面,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将学校视为“全能托管所”,担心孩子在家沉迷手机、无人看管,反而主动向学校提议“周末留校学习”;另一方面,更多家长陷入“他人补我也得补”的恐慌,既怕政策执行不均——隔壁学校偷偷补课而自家孩子没补,导致成绩落后,又怕“双休会让孩子松懈”,在分数竞争中吃亏。这种焦虑最终转化为对学校补课的“隐性支持”,让双休政策失去了关键的民意基础。
评价体系的“单一导向”是困局的根本症结。在高考分数仍为高中办学质量核心评价指标的背景下,“时间投入”被简单等同于“成绩产出”,学校的声誉、教师的考核几乎完全与升学率挂钩。这种导向下,双休被部分教育者视为“浪费时间”,学生自主规划能力的培养让位于即时的分数提升,教育的长期价值被短期功利目标遮蔽,“用时间换分数”的错误逻辑也就有了生存土壤。
三、破局之道:从“强制管控”到“权利保障”的转向
破解双休困局,绝非简单的“禁补”就能实现,而需要政策、学校、家庭形成合力,重构“尊重权利、遵循规律”的健康教育生态。
政策执行的“刚性兜底”是前提。九部门在意见中明确的“常态化督查机制”需真正落地:教育部门可联合人大、媒体开展“四不两直”暗访,通过调取学校监控、访谈学生等方式核查双休落实情况;建立跨区域交叉检查制度,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监管失效”;同时统一公布全国监督举报平台,像广西、海南等地那样,设立24小时热线与线上举报通道,让每一位学生的休息权都能得到及时维护。对于偏远地区家远、回家不便的学生,可借鉴云南部分高中的“动态分批次管理”模式——开放校内图书馆、体育馆供自愿留校的学生开展体育锻炼、阅读或兴趣活动,但严禁组织集体授课、布置强制性作业。
学校的“角色回归”是关键。学校应从“时间管理者”转变为“自主能力引导者”,将双休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上海某重点高中的实践颇具启发:该校严格落实双休制度,同时通过开设周末线上兴趣课(如编程、非遗文化)、组织校外研学活动(如博物馆探秘、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周末选择;教师会在周五课堂上引导学生制定周末计划,教他们如何平衡学习、休息与兴趣,但绝不干预具体安排。正如该校校长所说:“学校的责任不是包办学生的时间,而是教会他们如何用好时间,好好过个周末,本就该是全体高中生的权利。”
家庭的“认知升级”是保障。家长需摒弃“托管依赖”,认识到双休是培养孩子自主规划能力、独立人格的黄金时机。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周末计划:或走进博物馆感悟历史文化,或参与公益实践培养共情能力,或利用AI学习工具拓展视野,甚至只是在家一起做饭、散步——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经历,远比机械刷题更能滋养成长。更重要的是,家长应跳出“分数焦虑”,理解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而非成为被时间裹挟的学习机器。当家长不再用“对孩子负责”绑架学校,双休制度才能真正获得支撑。
当某所高中的双休制度能稳定运行而不必担心升学率下滑,当教师不再将合规办学视为“笑话”,当家长不再因焦虑而渴求学校“多管一点”,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双休不是教育的“减法”,而是给成长留足空间的“加法”——减去的是无效的时间消耗、僵化的管控思维,加上的是学习效率、身心健康与自主能力。这既需要九部门政策的“铁腕护航”,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参与者的观念转变,毕竟,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守护的不仅是当下的健康,更是教育的未来。
#高中双休权# #规范办学# #教育本质# #未成年人保护# #九部门教育新政# #春萱诗社# #春萱雅集共读# #东方兰泽# #东兰台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