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
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这使我们感到无奈和沮丧。同时又心有不甘,不愿屈服。
除了“应该”这个词,我们还会用别的方式教训自己,例如:“我真受不了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我必须改改了。”
想一想那些强迫自己的人。他们中有的人说:“我真的应该戒烟了。”另一些人说:“我必须加强锻炼。”
他们不断地说他们“必须”做什么,与此同时,又不停地找借口不那么做,因为没有人想成为奴隶。
当然,我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可能也就失去了乐趣。
当我们认为自己无可奈何时,我们便不再是生活的主人,学着如何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让爱来主导我们生命的成长。
如果我们致力于满足自己的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反之,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可能会变得枯燥无味。
情感的力量
心理学上的释义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肯定或是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爱慕、欣赏、厌恶、愤怒、恐惧、仇恨……等等。
情感所描述的是人内在的心理状态,以及这样的心理状态在行为上的表达。
没有肯定或是否定的状态,中性的状态,(类似于植物)就是非情感状态。
人类情感对于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功能和作用:通过情感强化人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感受和体验,来强化人的行动,强化的是人生命存在的感觉,俗称:存在之感。
情感的积极作用,就是协助一个人,从这个丰富的世界中,挑选出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物。
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触动自己的情感?
“情感”最准确的定义,就是强化人对于生命的体验,丰富人类生命的可能性。
正是一些被“情感”强化和肯定过的人生体验,在帮助人们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人生价值”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正是在情感的作用之下,让人感觉到像是“价值和意义”的事物。
“价值的取向”其实就是人的情感取向。
所以,人去审视一下: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触动自己的情感?有特别重要的自我认知的意义。
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自己对这个世界、对生命充满了深情。
既然这种感受很强烈,就有必要去探究一下,这种“深情”到底是怎样来的。
木心先生说过:“无知的人,才最无情”。
这可能才是薄情与深情的真相所在。
“深情”源自于人对这个世界、对于生命,更深入、更博大的认知。
情感,最应该用来推动人的认知,一个人情感的丰富,必然源自于其认知的丰富。
没有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情感,就是浅薄的情感,往往只是自身小我的得与失,带给人的积极或是负面的情绪。
终身学习的人,才最深情,深情才足以引导一个人一直去探索这个世界。
满腔热情去探索这个世界,探索生命的人,才是真正心怀大爱的人。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才能丰富人的情感,才能丰富人生存在的体验。
简单地说,看待事物多出一种角度,就多出一份情感,多出一种存在之感。
与此相反的是,人类最普遍表达出来的情感,并非是建立在真正的认知之上,而是建立在陌生感带来的新鲜感之上,建立在认知的偏见之上。
人类最浓烈的情感就是爱情,爱情正是建立在新鲜感和偏见之上的情感,其浓烈的程度会随着彼此之间的熟悉度而逐渐消失,伴随着熟悉而来的还有热恋时各种偏爱的消失,“得到了就不珍惜”述说的正是人类的无情,其背后代表的却是人的无知。
人类太多的行为都代表着自己的无情和无知。
“诗和远方”反过来对应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人无法深入去认知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以无法活在当下而热爱自己的日常生活,转而去求“诗和远方”,向往陌生的风景。
人们恋着自己的偏见,却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扩展自身的正见,偏见本就薄情,正见本就情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是无可救药的。
要么就活在偏见的薄情之中,不停地在这个世界上追求新鲜,移情别恋,迷失在自己的追逐之中。
要么就是一修行,一求正见,就开始求什么觉醒,求成佛、得道,求涅槃,迷失在各种概念里,不过是从一种无知到另一种无知。
求什么都不如求认知,求深情。
智慧到底是什么,智慧就是学习,就是认知,就是不停去探索世界和生命,就是去做一个深情款款的人。
造物主赋予人类丰富的情感,如果人把自己的情感都修没了,都给整空了,都成幻象了,连人都不做了,成为不了,还能成为其他的什么东西呢?
认知是没有尽头的,情深也是永无止境的,唯有认知驱动的情感,才是人间的真情。
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触动自己的情感?
可能只有已经爱上自己日常生活的人,才知道我说的究竟是什么。
人若对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皆没有那种情深意长的感觉,却抱怨当今是一个薄情的世界,情又为何物呢?
会消褪、消失的情感绝不是真情,会变化的爱,也仅仅只是偏爱,绝不会是完整的爱。
“情”其实就是“知”,“认知”的真意,就是去亲密,去连接,去深情。
价值好比人生的发动机
以价值为引擎,才能引导着人类奔向美好的未来,也只有“价值”这个发动机的动力足够强劲,人类才能更好的在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因此,我一直对“价值”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也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价值,人类的根本价值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群追求的价值有多大的差异。
FlorenceKluckhohn与FredStrodtbeck基于Clyde Kluckhohn对于价值的定义,发展出了一套“价值取向理论”。他们的理论基于以下三个假设:
人类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是有限的,这些问题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孜孜不倦在寻求其解决方案。
尽管人类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尽相同,但是,这些解决方案也并不是无限的,或者随机的。这些解决方案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动的。
这些解决方法的所有可能性始终存在于目前的所有社会形态之中,但是,其表现不尽相同。
Florence Kluckhohn和Fred Strodtbeck提出了人类社会已经解决的四个基本问题,人类在解决这四个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方案就反映了人类的价值取向。
1. 时间(time)
过去(Past):我们专注于过去(现在之前的时间),以及保留和维护传统教义和信仰。
现在(Present):我们专注于现在(当下),以及适应信仰和传统的变化。
未来(Future):我们专注于未来(将要来临的时间),提前计划并寻求创新。
2. 人性与自然环境
掌控(Mastery):我们可以而且应该完全控制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
和谐(Harmonious):我们可以而且应该部分而不是全部通过与自然力量保持平衡来控制自然。
顺从(Submissive):我们不能也不应控制自然力量,而是应该顺从于这些更高层次的力量。
3. 与他人的关系
等级(Hierarchical)(线性):强调等级原则,服从组织中的权威。
平等(As equals)(平行):在平等的组织中强调共识。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ic):在个人独立决策的组织中,重视个人及个人的家庭。
4. 行为动机
存在(Being):我们的动机来自于内部,强调自我决定,而不取决于其他人。
成长(Being-in-becoming):我们的动机在于自我能力的发展和成长,强调自我决定的,而不取决于他人。
成就或者去做(Achievement or Doing):我们的动机来自于外部,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自我决定的,而且是被组织中的其他人认可的。
当然,Florence Kluckhohn和Fred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非常抽象而且并不完整,价值还有很多其他的维度。但是,这套理论确实启发了很多后来者去研究。
很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在研究价值,也提出了很多的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探求人类的根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