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攀比之风已渗入各个区域,据几年来眼见及耳闻,从农村到三四线城市再到大城市,这种风气均极为盛行。过去,人们向往着乡村的淳朴、向往着三四线城市的闲暇与安逸,现在由于此类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侵染,导致小城市人群的观念被改变,在经济水平发展不足、人的素质与观念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这种现象的产生容易引发更多的恶性事件,导致社会更加动荡,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降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信奉这种价值取向的人们普遍认为,唯有消费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唯有用消费与外物来彰显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使无力承担此类消费水平,依然要不惜代价地获取更高级的消费品,不惜代价地追求以奢侈品、高消费为主导的“社会潮流”,而对于人本身的社会价值、创造与贡献的价值、互敬互爱的价值、大自然等审美价值则不予认可、视而不见。当我去年轻人多的公司上班时,发现人们只盯着他人的吃穿用度消费,他人买的东西也盲目跟风买,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所买的品牌,对所买的物品不关注使用价值,只关注在他人眼中的评价,并误以为他们所拥有的消费品就代表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些观念是怎样被灌输进人们的脑中,成为他们深信不疑,根深蒂固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如何取代了原本正常的消费观,在各地形成了社会的主流?考虑原因如下:
一、追求物质的奢华、享受及攀比是自古以来普遍的社会风气。追求奢华享受与高消费,并非当今时代独有,而是从古自今人类社会的必然属性。是社会从物质文明走向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经阶段。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到莫泊桑的《项链》,经典文学中充满了作者对他们所在的时代此类风气的批判,但这种现象之所以占据主流,是人类本性使然,自古以来不可杜绝。在接受新观点时,大多数人会首先认同那个最容易、最轻松、最能带来享受的,而非复杂、困难、需要消耗脑力与心力的。他们往往会跟从身边人行动,轻易听信一些网络媒体及一部分官方人士的言论,在身边人的眼光和推荐下选择消费品,为了身边人的钦羡而超额消费,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及加以辨别。在大多数人都持有这样的观念之下,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迫使一部分原本清醒的人也像大多数人一样行事。
二、手机网络的普及致使三四线城市人群消费观念的改变。过去,在手机网络尚未普及时,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虽存在经济状况上的差异,却互相之间并不了解。小城市的人并不知道大城市人的吃穿用度,也不知大城市人的生活和消费,在眼前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圈子里,人们的心态是相对平衡的,人们更能够安于现状,对物质的追求也并非主流,也就形成了小城市相对淳朴安逸的氛围。然而,近几年,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抖音、快手等平台更多地被小城市人所接受,其中各种混乱的价值取向、似真似假的炫富及对“穷”的定义与嘲讽,无一不刺痛着小城市人们敏感的神经。尤其是缺乏知识储备和辨别力的人群,会轻易被此类价值观洗脑,从而产生出对原本平静生活的不满与怨愤。贫富差距本来是客观存在,互联网却放大了这一现实,夸大了物质和享受的价值,而忽略了人本身的价值,致使此类观念在小城市越来越盛行。
三、当今社会物质丰富却精神贫乏、信仰和价值观缺失。在消费主义的作用下,追求物质和消费变成了最大的主流。名牌代表地位,而不是一个人的能力和创造的价值代表地位;金钱代表能力,而不是一个人的社会贡献代表能力。当人们缺乏个人认同感、缺乏价值感来源时,只能通过外物包装和彰显自己;当人们缺乏精神和情感上的满足感时,只能通过物质享受填补内心的空虚。手机越用越好、物质越来越丰富,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却越来越低,只有不断通过与他人攀比、不断获取更好的物质来寻找快感。这种行为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人的价值是自身的学识、能力、眼界等,来源于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而非衣着打扮、吃穿用度。从古到今,即使面对如此的社会现实,也不乏坚持自己理想不动摇的人、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他们所拥有的良好信念及信仰,是值得推崇的。
消费主义与攀比之风,是符合人性规律的,可以增强社会的活力,促进人们在工作中进取,有其积极的意义,并非需要全盘否定。然而,假如放任这种风气盛行,使攀比消费、盲目消费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损害,使炫富、仇富等风气愈演愈烈,使人们对自己的欲望不加以节制,盲目地“钻进钱眼里”,必然会造成更加严峻的社会问题。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文化的人,尚且可以保持自身的价值取向,而对于当今的乡村和三四线城市文化程度较低、缺乏辨别能力的人群,更易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形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原本安逸闲适的三四线城市及乡村,如今年轻人攀比名牌服饰、手机、车房,致使处处都难有净土。希望这股攀比之风能在有朝一日得到遏止,还小城市安闲淳朴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