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水瓶的用途,本来就是装水。一如房子的用途,本来就是装人。中国人民用矿泉水瓶来装茅台酒,这应该是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发明。喝酒偏偏不用酒瓶,用矿泉水瓶去取代。为什么酒商们一开始就不用矿泉水瓶装酒,何必这么麻烦、费事呢?应该是矿泉水瓶可以给公众一个清廉务实的观感,至于喝的内容是什么,倒无关紧要。那些喝酒的人,比没有喝酒的人还清醒,原来都是在装醉。想起一个成语:掩耳盗铃。想减少欺上瞒下,不如先做好一件小事:用酒瓶装酒,用水瓶装水。其实喝就喝了,大丈夫敢做敢当。欺人一旦成为习惯,代代相传,必无所不欺,想改回来就难了,过去可以指鹿为马,今天一样可以指酒为水,难道这也算文明、进步?先承认自己不是圣人,有错,正常。学会认错,其实是成本最小,极占便宜的事。天下老百姓盼月亮盼星星一样指望孔圣人救世,其实即便是孔子那样的圣人复起,今天也干不了什么天下大事,圣(通达)人任务也不是独立建国称王称霸,必先正名,先为矿泉水瓶正名,让矿泉水瓶去装水,然后房子,才能去装人,理也。无数人头痛的房子问题,统一问题………竟然取决于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想解决大问题,不如先搞定一件小事。
子曰:“觚不觚,觚哉”。就是名不正的忧虑,觚是古代装酒的矿泉水瓶,哲人忧名实相乱,怕大家发酒疯,跟尊卑等级并没有多少关系。腐儒之见,越理解越糊涂。师道本为解惑,不解释还好。越解释,别人就越困惑,师乎?结合矿泉水瓶装茅台酒去思考觚不觚,读论语也可以无师自通。聪明人通过这一件小事,知道赵高还在人间,原来他也没死。理应拒绝再喝他敬来的美酒,为什么?亡秦为鉴。不喝他们还能怎么办?难道被硬灌?史书上有两个字:鸩杀。孟子那个充不害人心,难以落地为现实。也许那么多酒驾,都是被一个装酒的矿泉水瓶所鸩杀,这样喝习惯了,时间一长,大家将来都会相信自己喝的是水,而不是酒。酒和水,鹿和马,本来各以名来区分,乱之,无非赵高显灵。孔圣人当年非要坚持先正名,不得已也。子路那位实干家,勇则勇矣,少了孔子这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