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又一个关于小刘的故事,是发生在几天前。
先分享一个微信群聊天界面。
再交代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有一个前同事原本要出国出差,结果家里不让去,没办法他只能跟领导说了情况,领导表示理解,然后他便在群里说,要休假三天。
小刘(小熊头像)直接说了句,“你这是要撂挑子啊,出差不去了,直接休假了。”当然因为这个群都是之前相处了很久的同事,有时候说起话来也就在分寸上有些口无遮拦。
下面群里又有一个人接了一句“被逼的快撂挑子了。”其实接话的这个人业绩很好,经常在群里抱怨客户难搞,工作太多,有时让没太多业绩的小刘都觉得是在炫耀,不过他们都习惯了,于是他便调侃了一句,
“不能放弃治疗啊,为了年底20万的年终奖也得撑几天。”
说者无意,听着有心,群里的另一个人不答应了,直接来了句。
“能不能不要这么阴阳怪气的!”末尾还加了一个叹号。
小刘立马解释道,“这分明就是随口的调侃,你的理解有误。”
下面局势开始升级了,那人直接回复道,“我的理解没误,你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小刘感觉很冤枉,立马想为自己解释,并且@了那位老同事。
“你不要把人想的这么不堪。”然后又加了一个表情包。
接下来又往来了几句,没想到第二天,小刘发现自己竟然被移出群聊。
这个举动让他真切的感到人走茶凉,并且他一直觉得自己跟那个老同事关系算是不错的,去年两个人都没有年终奖还一起抱团取暖,互相鼓励,革命友谊更加牢固了,平日还一起切磋炒股什么的,就因为几句话搞成这样,他也有些苦恼。他想,如果当面能再解释下,或许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了。
刚好这天,他看到了这样一条微博截图。
二
现在的我们,手机已经成为了寸步不离的工具了,就跟我们日常的吃饭穿衣一样。它现在不仅仅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媒介,更加承载了我们很多心灵的寄托,比如压力大时我们可以刷直播,看抖音,寻求一笑;闲来无聊时我们可以看个小说连载,看看电视电影或者综艺。
现在的微信已经成为了我们聊天的主要方式,替代了之前的短信。而网络则是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时变得捉摸不透,文字可以变成非常有温度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诈骗会这么流行普遍,屡禁不止,我们可能被对面那个未曾见面的人的只言片语外加自己意淫的想象迷得神魂颠倒,欲罢不能,然后被骗财骗色。当然,文字也可能变成非常冰冷的杀人利器,尤其非常简单随意的几个字很可能导致朋友老死不相往来,情侣分道扬镳。
其实我注意到,当大家面对面聊天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在说话前先关注下对方,看看对方心情是否不错,最近家里是不是有事情,或者工作上承受很大压力,通过对方的表情,我们能做出快速判断,然后大脑迅速决定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提,这就是所谓的“有眼力劲”。
而当媒介换成了没有温度的电脑,冰冷的手机,一切就不一样了,我们作为信息的主动方是以自己的思考方式为中心的,不知道对方目前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只能将信息抛出去之看对方的回应来猜测。
在第一个故事中,那位老同事看到小刘的留言后可能第一直觉就是,“你撒手离开了不在这里上班了一身轻松,我们这些人还要承受来自领导的压力,看领
导的眼色,每天在这种低压的氛围中度过,你这不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吗?”
而小刘当时考虑,那位爱抱怨的同事不止一天这样了,即便一起共事的时候也这样,抱怨工作量大,压力大,但是他赚的比其他人都多啊,如果换成自己,能拿这么多年终奖,自己再累也会有干劲,所以他觉得自己说的也没问题,仅仅是带有调侃,但并非看热闹不嫌事大。
这就像两条射线,本来两个点距离很近,但是由于空间的限制,没能产生交集,反而随着一句句往返回复的消息发射开来,越离越远。
扯得再远一些,网络暴力,也是一脉相承,比如某个名人爆出丑闻,很可能是别人的捏造,陷害,炒作,但是好多人会变成清道夫高举“伦理道德”的大旗围攻他的微博等社交媒体,恶意留言辱骂,无所畏惧,肆无忌惮。因为隔着手机屏幕,你也不知道我是谁,你也没精力、时间并花费金钱去将辱骂者挨个揪出来。如果碰上心理承受力不好的人,更大的悲剧或将酿造,并且这种悲剧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
由此可见,互联网交流、手机聊天之困,就在于彼此不见,不能面对面沟通,一切信息的接收只能靠猜。所以,有些话,如果能见面沟通,那就当面解释,切不可过分依赖网络和手机。即便有时迫于限制不得不用手机聊天,也需多换位思考,说话注意措辞,以免误伤对方。
真心希望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是多一点的温度,而不是泼了一盆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