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
今晚我们仨在家吃火锅,我和老公忙前忙后,洗菜、准备底料……孩子只顾着用他新到的游戏装备,打游戏。开饭了,他得知没买他喜欢的芝士丸,马上不高兴起来,甚至说要我现在就买,即使要再等一小时快递,他也愿意。我如实表达了我的为难:我想着能否明天和其它菜一起买,否则,又是一笔快递费。另外,我不晓得昨天爷爷奶奶没买到芝士丸,否则,我一定会提前买好的。
可他还是憋着嘴,满脸的不高兴。看着一桌子的热气腾腾,我心里也不好受:我已经竭尽全力让孩子快乐了,可稍有不称心,他就甩脸色,我很有付出感。
这时,爸爸严肃地来一句:“我们一下班就忙着做饭,你呢,只是打游戏……”
爸爸板着脸,自己吃起来。孩子放下手机,只是连连叹气摇头。我也没说话,和爸爸一起吃起来。我赞同爸爸说的,他也是如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讲了事实,并没评判孩子,没上纲上线定义孩子,我觉得爸爸这个做法,也不错,是要让孩子看到:这个晚饭时间,我们的付出,而他,作为家里一份子,也有责任,给父母一些美好的感受。大家是平等的,我们也没义务,一味讨好满足他。他也该顾及我们的感受。
没一会儿,他也过来吃了,一扫刚才的不快,跟我们说起笑来,不再提那没买的芝士丸。
事件二
做着作业,没一会儿,又刷起小程序赚钱的题目来。最近,一款可以做题看广告的小程序,吸引着孩子,他时不时就进去刷,一天有时能赚个10几块钱,他特别开心,觉得自己也能赚钱了!
可我挺担心他钻在里面,影响学习,我已经跟他表达了几次:“其实最能赚钱的,是好好学习,以后能找个好工作。”但他反感我这么说,要我再别提了。
于是,今晚他又展示给我看他赚到的几块钱时,我很尴尬地笑一笑,没说话。可表情上,写着的不满,孩子早感受到了,他问我“生气了吗?”
我说:“你不是让我别再说了吗?”
这次,他又要我说。我思忖一下,开了口:“我知道你现在没工作,只能用这种方式赚钱,这也没问题。妈妈相信你能分配好自己学习的时间,不影响学习就行。”
我尽量简洁,避免又唠叨和评判。这么顺畅表达出来,我心里好受多了,孩子也没什么情绪,而是默默点点头。
我也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件事,到此为止,从上个周末至今,你已经提过至少三次了,别过了。同理孩子:他这么做,也算勤工俭学了,用正当的方式,赚点钱,挺好的。赌是赌不住的,你得先让孩子体验,让他自己去感受和总结出来的,才能内化成实际行动。该提醒的,已经提醒了,再说,就是唠叨和不信任了。
事件三
9:54,还有一些读背作业,可孩子看时间晚了,就随便糊弄下,不做了,还问我:“可以吗?”其实,他这么问,就是自己也觉得不妥了,如果我硬要大道理一番,或非要他做,效果也不会好。所以,我就坦然一句:“你的生活,你自己负责。”即使他真的就收起书,不做了,我也没甩脸色,照样该怎么关爱就给关爱。养育,是漫长的一段岁月,我也不着急这一次,非要他学,也许明天到学校,受了挫,他就会自己总结了,我现在多说无益。如果没受挫,他能应付,那也是他的本事。他的学习,永远是他自己的事,我不能代替。
前两件事,都指向一点:对于孩子的某些让父母不舒服的行为,父母是可以提出来的,即使孩子可能会有不适感,也无妨。好的亲子关系,不是讨好对方,不是不能有不同观点。要讲求方式——不评判和定义孩子的行为,不说“你自私自利”,“你不学无术”等定性孩子品质的词语。父母只说看到的事实,并且,切忌唠叨和说教,多用“我信息”,多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是孩子不当的行为下,也要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和信任,相信他能调整好。同理心,也能让我们避免冲突,用更融合和关爱的方式,坦诚以待。
后一件,更是家长自己心态的把握了,家长的认知,决定了养育的高度和广度,如何做更好的家长,不是去改造孩子,而是好好改造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