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没有深入的去读过本专业的课程标准,实在是惭愧。我想这也是行业内的一个现状。体育老师向来是重实践轻理论,这也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一个老师的成长,它的本位知识同样很重要,必须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实践中进行研究,研究后进行深度反思,然后再实践、再研究、再反思。这需要长期坚持与深度思考。我想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虽然我是已有十年的教龄的一位老老师,但我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只是略懂皮毛,我也从未系统的去研究过教学,没有自己的主张,大多时候是随波逐流的状态。面对体育教学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偶有自己的思考,偶有奋起博发的时刻,但都不长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旧重复着老套路。革新从改变自我开始,于是我开始精读《新课标》,希望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保持一份初心,保持一份觉察。
对于新课标的啃读,我也不知道具体怎么读,总之我开始了。前言应该是一本书的灵魂与坐标,指引我们怎么去制定课程标准。时代在进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变化,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德语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注意这里的“加强”,为什么体育是“加强”,就说明我们体育教育做得远远还不够,以前是文化为王,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文化课上,体育课经常被文化课所取代,是一门被边缘化的课程。这也导致体育老师被边缘化,体育老师也不重视自己的体育课堂的现状。现在政策一下来,国家来调控这种现状,转变过来也需要有一段时间。首先家长和学生开始重视体育,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地固,其次体育老师躺平已久,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需要有更持久的革命和想要改变的决心,这是题外话。
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我们不在是培养考试的机器人,而是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是一个人生与生活的基本能力,课程应该生活化。二是课程结构不再单一,要加强学科融合,这样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多样性,不再像以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以活动为中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学业质量标准,不再是分数为王,而是多元化的评价,更加的人性化。四是增强了指导性,细化了标准,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对教师也是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要同步,保持与学生的同步发展。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合理设计课程,为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做好准备。
这里要说一下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性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体育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加注重身体的体验,是地道的活动课程。生活无处不体育,可见体育真的非常重要。那体育课程应该怎么上呢?我自己的体育常规课堂,先跑步热身,然后队列练习,加点小游戏,最后体能练习。这样的体育课堂应该很常见,虽然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但效果还可以更好。因为重复多,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希望上体育课,但更想自己玩。老师在种重复下也容易倦怠,怎么改进,新课标给我们提了要求。首先坚持“健康第一”,这是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理念,没有健康一切免谈;第二,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第三,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等理念。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就要思考这些,细化到教学措施与手段以及学生的学,变成一个一个可以操作的点。第四,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 。教师要思考如何使课程活起来,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发挥团队的力量促进个人的发展,去帮助学生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五,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与专项运动能力,又关注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及体育品德。多维度评价,融合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重视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使教师和学生都心中有数。特别是学生清楚这些标准后,会自觉去提升自己的薄弱象。第六,是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学生运动能力不一,个别情况个别对待,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以上是对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理念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会回想自己以前的教学,做得远远不够。我想在生命教育在场之前,有一份思考,也是一份监督。到具体落实时必会有一定的帮助。解读《新课标》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在路上,我坚信开始了就没有结束。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