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字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这样使用:A和B。这样的使用方法,反映出和字背后的一种共在的状态,和字是多主体,多要素的共在。
A和B,在句子当中充当主语或者宾语,往往是同一个动作的发出者或者承受者。所以A和B是关联的。那么我们扩充和字的意思是多主体,多要素的关联的共在。关联的共在,如果我们找一个字来对应这种描述,我们更喜用“一”字而不是用“多”字。关联的共在,难道不是一吗?合而为一,和而为一。和字就是一字。
和是多主体,多要素关联共在为一。多主体,多要素在一个整体当中,每一个主体,每一个要素都有一定的比例,从而呈现出整体的结构;都有一定的权重,从而呈现出整体的关系。比例和权重的适宜,带来结构和关系的和谐。我们尝试扮演其中一个主体,一个要素的角色,上下左右,里里外外,仔细看一看,原来我们只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而非整体的全部。所以和“和”字相关的另一个字是“虚”字。要保持自己“虚”的状态。
“虚”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当我们在空间中,在与其他人,其他生命的关系中,我们把自己当成局部而非全部,节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因为从个人的视角出发,从局部的视角出发,所有的欲望都是私欲,所有的行为都是私行。
当我们在时间中,在与自我的关系中,把自己当成动点而非定点。此刻的我,此刻的我的热切的感受,情绪,欲望和意志,都不过是众多的我中的一个,时间之流里有不同时刻的我构成的多主体的和,所以不妨平静。
当我们在生命中,把自己当成空虚而非满盈,把自己不完全当成原因,看到个人处在宇宙中,于是放空自己,去掉繁杂的言辞,去掉过度的思虑,去掉“想在”的烦恼,去掉热切的妄念,平易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认识整体,融入整体。
这就是虚的状态,虚的状态就是认识自己是局部的状态,认识到局部,才能认识到全体。“虚”字是我们得到“和”字的一个前提,虚而能和。
当各主体,各要素通过自我的虚持,节制达到组合的状态时,还需要一股生命之流,把构成部分融合在一起。人有四肢五官,五脏六腑,血一流动,舒畅和适。需要有这样的生命之流,贯注到各构成部分,把各个构成部分融合。“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礼的本质是理,和字离不开理字。道理的理,也不要忘记理想的理。一个整体,不管是一个团体,还是个人的完整心灵,是以道理作为内在支撑,以理想作为不竭动力的,和的力量是从天道,人道出发,指向理想的。道理的理和理想的理,从中心流动出去,从源头流动出去,理顺所有的环节,贯通所有的部分。于是所有的部分都能够为彼此而存在,所有的部分都能为全体而存在,部分和全体都能够为价值和意义存在。
我们得到“和”,我们就得到了“在内在世界的调和”和“在外在世界的和谐”。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多困难我们就能够渡过了,很多目的我们就能达到了,很多事情和感情,我们就能圆满了。渡过,达到,圆满,这大致是一个字,济字。和则能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