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山居岁月》,前面作者的话:当我还是个小学生时,我曾经收拾好行李,告诉妈妈我要离家出走。就这一句话,瞬间引起了我的兴趣,让我一定要把这本书读完。只因为,这一句话,说中了我小时候的心事:我也想过离家出走。或许这也戳中了很多人的心事,很多人小时候都曾有过这样的想法,离家出走。这是当时对父母的反抗、对家庭不满的反抗,最直接的想法。但是真的很少有人付诸行动,或者说很少有人付诸行动并成功。这本书的主人公山姆,做到了。他真的离家出走,走入了一座大山,在里面生存下来。他挖树洞、做树屋,打猎兔子、鹿,把肉吃掉或者储存,把皮毛处理自己做成褥子、衣服,挖野菜、采野果,给自己做丰盛的饭菜。他到悬崖的鹰巢偷了一只小游隼,取名惊风,并抚养长大,教它捕猎。以后就跟惊风开始了山林里的合作捕猎相依为命的山居生活。然后有了该系列的《远山深处》和《惊风的山》。《远山深处》讲得是,山姆的妹妹也离家出走,来到这片山林造了一个木屋,和山姆一起开始了山居生活。但是他们遭遇了风险,惊风被偷猎者骗走了,要把它卖掉,最后被爱丽丝救走。山姆也决定把惊风放归自然,让它成为一只真正的游隼。第三部《惊风的山》,写的就是惊风的适应过程和南迁,以及孕育小游隼的过程。不管是人还是鸟,都要长大,然后学会独自面对风雨,长硬的翅膀,才能托起你在天空自由飞翔。
犹记得小时候,也曾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写好的字条藏在衣兜里,但揣了好几天也没有勇气交出去,然后在一个傍晚,出去转悠了几圈,最后选择藏在家门口的柴垛后面,便于家长一找就能找到。现在想来真是好笑。村里也曾有孩子,叛逆的想要出走,晚上过了吃饭的时间还没有见孩子回家,大人就开始找,满大街的吆喝着孩子的名字,如果天再黑一点孩子还没有回家,心软的家长就会拿着手电筒,继续寻找,最终可能在村附近的玉米地里找到被蚊子叮的满胳膊包的孩子,也可能在离家稍远一点的场院的麦草垛里,找到那蜷缩的孩子。有的孩子幸运,回家被好好抱一抱,好好洗个澡,吃个饱饭,好好睡一觉。不大幸运的孩子,回家可能还得挨一顿胖揍。再有那狠心的家长,孩子不回来吃饭,也不找,等着孩子自己回来。孩子等啊等啊,等不来大人的寻找,也只能自己灰溜溜地回家,回家面对的可能是冷饭冷灶,也可能是一顿竹笋炒肉,所以以后可能在没有能力之前,都不会再兴起离家出走的念头。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经历的事情,自己离家出走的念头也就慢慢的歇菜了,因为不是每个父母都能有耐心地去把你找回来抱在怀里,细细地倾听你说话。不要想着去做这种挑战了,有那份心还是好好学习,好好吃饭吧。童年的记忆,快乐又有些酸涩。
这一段时间因为疫情原因,学生都在家里学习,造就了很多孩子和父母的矛盾升级。有些家长把恨铁不成钢的怨念、较高的期待,转化成了最刻薄的语言冲击向孩子,孩子奋起反抗,有的表现的更加调皮捣蛋,有的则也选择了离家出走。新闻报道江西的一对小兄弟因上网课不认真被家长批评,离家出走,留下字条:“不要我们,我们走就是,你们现在可以省心了吧!”而无独有偶的是,江苏的一位爸爸,因为儿子不好好写作业,一气之下称和儿子断绝关系,也离家出走,搬到单位去住,孩子被爸爸的举动吓坏了,报了警找爸爸。这对小兄弟的离家出走,是出于对家长重压的反抗,而这位爸爸的离家出走,看似是对儿子的反抗,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不负责任,他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孩子的心理承受压力没有那么大,在孩子的眼里,父母是天,天的愤怒给予的打击,会根植在孩子的心底。所以不要对你的孩子说那么过分的话,做那么绝对的事情。每个孩子可能都有离家出走的想法,实际上一旦有这种想法,是孩子对父母或者对家庭环境的一种惧怕,失望,所以想要逃离,家长应该自我反思,也可能是孩子内心自力想法的萌芽,希望孩子能被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