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不只是想要改变对方的行为,还想改变对方的想法、状态,甚至整个人。这会进一步挤压关系的空间。
一方面希望伴侣按自己的想法改变,另一方面又希望这种改变不是被迫要求下的产物,而是出于伴侣自己的想法。是主动的,心甘情愿的。
亲密关系中的一个人在要求对方改变时,其实有三个层次的诉求。第一个层次是行为的诉求,也就是最简单、最表面的诉求,是希望伴侣做出行为的改变。第二个层次是态度的诉求,也就是希望伴侣重视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第三个层次的诉求是心理活动的诉求,也就是希望对方的改变是心甘情愿,而不是在要求和逼迫下产生的。而这个诉求包含了自相矛盾的悖论。如果对方真的是心甘情愿的,那你就要放弃改变他的想法和要求,而如果对方是按你的要求来做的,那就不会是自发自主。这个矛盾会变成现实中的困难,成为很多亲密关系纠结的原因。
陷入纠结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双方对改变算不算是一种付出,有分歧。第二个原因是如果对方是被要求改变的,那提出要求的一方就会承担强迫、控制的责任。就好像是欠了对方,这会产生内疚和自责的情绪负担。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爱的两面性。爱的一方面是控制,它会让人希望对方按要求行事,越是重要的人就越难忍受对方跟自己的期待不一样。这背后是人对安全感的需要。而爱的另一方面是放手,因为谁心里都清楚,被要求来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只有自发自愿的爱才有意义,才是最真正想要的,这需要给对方自由。这种爱的两面性也变成了人们对改变的两个要求,并最终制造出了奇怪的纠结,也就是要求对方自发自愿的改变。
相应有两个办法,要么选择继续要求和控制,要么选择遵循对方的自发自愿。
选择要求和控制对方,那就需要小心,因为这种要求和服从有时候会变成一种固定的关系模式,提出要求的一方一直在扮演推动和主宰关系的人。另一个人永远在不情愿的应付,这让两个人都很累。
如果选择遵循对方的自发自愿,那就需要面对一个事实。对方就是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而且不是你想怎么样,对方就能怎么样。你就要去放弃控制和要求的想法,能做的只有去爱对方,然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自发自愿的爱是最重要的,为了爱的可能性,也许就要学着去忍受对方和我想的不同的焦虑,放弃控制去试着爱对方。
——摘自陈海贤的《亲密关系30讲》
想起四个字“求同存异”,不仅仅是亲密关系。生活中的很多关系都是这样,我们越是想改变别人,期待别人与我们一致,就越可能陷入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