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一个段子,说给我自己:
“如果你每天还在看耶鲁公开课,
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
知乎果壳关注无数,
36氪每日必读,
对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
对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
喜欢罗振宇胜过乔布斯,
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
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默默地说一句,幸好我中毒不深,还有得救。
就最近几天发生的事,引发了我极大的关注,好奇心像是被吊到了半空中--这好奇心不是对什么新奇事物,而是对我自己。
跟两个要好的朋友吃饭,自我感觉聊得酣畅淋漓,只是看着旁边朋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表情越来越反感,在我的再三追问下,他们才说出了心中对我的不满。
第一次追问之后,他们回答说感觉我变了,而且不是他们希望的方向。问具体哪儿变了,他们说只是感觉,不好说。简单的回答让我感觉身处迷宫,急于走出来,却辨不清方向。当他们这样回答的时候,我内心是很不屑的,当时的思考是这样的:什么叫只是“感觉”我变了?没有充分的论据的结论真的算不上结论。我是变了,人变也很正常,为什么要按照你们的方向来变?
万幸的是,我没有把这样的分歧归类成“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相信自己,但是也有可能自己有问题没有深刻感受到,借此机会好好寻找下原因。
我第二次追问,朋友语气语调变得更加严肃,他说我偏执,已经上升到诡辩的程度,而且问题很严重,别人说什么我都会反驳,读书会什么的以后少去,觉得我的一部分思想被别人控制了,而且是在我不情愿的情况下。当时我的回答记不太清楚了,为自己辩解肯定是有的。
我们聊到晚上十一点多,临走之前,我恳求他们再总结一下他们对我的看法,这样回去思考思路能更清晰些。他说他和我另外的一个朋友他们两个人并没有串通,但是对我的表现意见一致,这说明问题很严重,应该引起我足够的重视。我说我肯定会重视,不要说他们两个人都这么认为,即使是一个人这样认为,我也会特别重视的,因为他们是我的好朋友,对我比较了解。他有些火了,说我现在就在诡辩,还说我谈话的中心和他谈话的中心根本不是一个,我根本没有理解他在说什么。(我还想说点什么,想着他有些愤怒的表情,我意识到自己描越黑。)我说那我回去想想,他说你这就对了。(说实在的,他这句话更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一说话问题就很大,我闭嘴反倒是对了。)
我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回到了家,开始了跟老公的促膝长谈。我把经过跟老公描述了一番,除了发生的事实,其中也会参杂我的感受和看法。聊天的结果,老公说我没有问题,让我别多想。可是我心里还是在打鼓,如果我有很大的问题没有发现,更谈不上有深了认识和后续的补救措施的话,这太限制我的发展了。
第二天晚上,约闺密出来吃饭,想解一解心中的困惑,还没有吃完饭的时候,一个闺密孩子闹着要走,另一个出去打电话好久都没有回来,所以谈心的事也没有被提上日程。
回到家之后,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就打通了弟的电话。打电话之前我是认为那天两个朋友说的太严重了,甚至觉得他们有偏见或是什么,给弟打完电话,我内心像是照进一点光亮。弟说的跟两个朋友说的基本意思是一致性的,只是弟说的能更容易让我接受,也一点一点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剩下的,就是制定整改措施,及时反馈,及时调整。
弟提出来的找一个能动手做的兴趣很重要,对这件事我还没有深刻的体会,我只是知道动手做比用脑子想来的更实际一些,难度也更大一些。
得到:碎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控制比例,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专注持久的事情。
计划书
内容:每天学英语+练毛笔字。
时间:为了更好地坚持下去,先不设定学习的时间长短。
监督措施:打卡。
奖励措施:持续一个月,奖励自己买一套衣服鞋子;持续三个月,奖励自己一个短途游;持续六个月,奖励自己一个省内游;持续一年,奖励自己一次港澳游或者出国游。
惩罚措施:每周统计,凡完不成的那一周,绝食一顿。
制定时间:20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