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堑能长一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打破了自己的思维惯性,所谓突破认知才能达成,如果还是在原来的框架里,不管吃多少亏,问题还是会一样存在的。
吃一堑长一智,成语,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整体意思是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吃一堑长一智更多的是一种期许,希望人们能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不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因为人受到一次挫败,未必就会生出见识乃至智慧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现象是人们按照某种方法行事,遭遇挫败,然后他们再按照相同的方法再做一遍,然后希望这一次能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
也就是我们在原有的模式里不停重复,没有想过是不是回到原点重新思考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乔布斯说STAY HUNGRY,STAY FULISHI,一直保持空杯的心态,不要看见钉子就想着锤子,尤其是根据同一种经验取得了成功的人,如果碰到环境变化,后续经验可能不会起到左右,会吃一堑,但是又因为有过成功的经验,不会怀疑是自己的问题,更有可能去责怪他人,这样就谈不上涨智慧了。
和菜头老师举了一个编剧极端的例子,说在大编剧布置任务后,就是看不到大编剧提出的前置条件在一个地下城里发生的故事,然后每次被大编剧打回来他的故事时都还是一样,最后让编剧起来读任务时也没有读到这个前置条件,直接略过了。直到大编剧把这几行字指点给编剧看,让他现在读一下他指着的这些字,才发现自己漏掉了。这时这位编剧才拨开迷雾,第一次看到了地下城。
什么原因呢?可能因为这个编剧太聪明而且自信了,在拿到故事背景设置的第一时刻就开始策划了,根本没有想到去详细拆解题目,即便在后来故事被打回来也没有想到是文不对题,这位编剧对于故事应该写成什么样子,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个人见解,这种个人见解之强烈,以至于在面对题目原文的时候,可以忽略掉和自己故事无关的部分。
所以,吃一堑长一智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果要真正能达成,必须用其他的视角来重新检验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把自己当做局外人,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去考虑,比如查理芒格讲的多元思维模型,比如换位思考等等。
最重要的是在发生问题后,我们首先不要去责怪他人,责怪环境,这于事无补,而是静下心来找自己的问题,重新复盘,从头开始,把每一个步骤都重新批判性地审查一遍,要勇于怀疑自己。
就如和菜头老师所说:吃一堑长一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这个“智”。堪破知见障,如实地认知自己,这当然就是一种智慧。所有把“智”当作是方法、是手段来求取的人,本身就走在错误的道路上,那么当然会重复挫败,从中毫无所得。即便有所得,也可能是错误的结论。遇见挫败,先假设自己是错的,这样才有可能走得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