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爱上他的:毁灭爱情的只会是软弱
在电影谁会爱上他中,我们首先认识到了是一个小王,什么是小王,小王就是小三多个一“棒子”,意思就是男的小三。一个母亲发现他的老公的外遇对象是男性。这无异于是灭顶之灾,因为她发现自己依靠一生的男人竟然是个同性恋,她一辈子都被欺骗了,甚至还要独自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并且这个男人将保险金全部留给了那个小王。男人的孩子为了获得保险金远离母亲所以与小王整天呆在一起,他开始了解小王的生活,了解到在父亲病重时,小王花光了所有积蓄陪伴父亲,并且鼓励父亲学会坚强。在小王的回忆中,我们明白了,男人为了过上正常的生活所以选择离开邱泽扮演的小王,这就是悲剧的开始。结局却是美满的,邱泽饰演的小王在男人离世一百天后上演了他最爱的戏剧,小王和原配也得到了和解,甚至获得了小王母亲的祝福。这是一个关于恨和原谅的故事,所有人都恨,恨这个社会的不公,然而这不公的根源却是男人选择通过欺骗的方式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只会带来一个家庭和爱人的不幸,欺骗是不可能换来正常的爱情的,也不可能带来家庭的和睦。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同性恋这一现象以及同妻这一群体和他们的家庭可能面临的灾难和不良影响。
同妻的悲惨生活
同妻指的是与男同性恋结婚的女性,这是中国特有的一个名词。中国大陆第一批性学家刘大林估计,90%的同性恋中国男性与异性恋女性结婚,而在美国,只有15-20%的男同性恋者结婚。在中国,因为有传宗接代这一概念,而同性恋是不具有生殖能力的,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不少男人会选择通过隐瞒来进行正常的婚姻。
参加这些婚姻的妇女中很少有人知道她们的配偶是同性恋。这些女性中的大多数担心在中国社会中离婚的社会耻辱感,而宁愿处于没有爱的婚姻之中。对于男人来说,被羞辱为同性恋的耻辱导致他们首先进入这些婚姻。除了被嫁给了谁不希望他们身体一个人的情感代价,近90%的这些妇女遭受丈夫的身体虐待和“性欲淡漠”。许多在中国与男同性恋结婚的女性都依赖男性来谋生。即使离婚,他们也可能面临社会和经济困难。只有31.2%同妻婚姻以离婚告终,根据最近的调查显示。如果丈夫是同性恋,中国的离婚法不允许女性寻求解除丈夫的婚姻关系。
这些女性中很多人都反对中国同性婚姻政策。最近,人们看到同济在香港的同性恋权利游行中行进,以提高他们的困境。中国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的一种新趋势是合作婚姻的安排,他们在私下与同性伴侣同居时公开相互婚姻。有一些服务可以帮助男女同性恋者结婚。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同济的困境进行了研究这是鼓励接受同性恋者的第一次,以减少遭受这些婚姻的妇女人数。
性向真的能够改变吗?
或许有人问性向真的能够改变吗?事实上答案是可能的。目前存在的转变性向的方法有行为疗法,又分为厌恶疗法,隐性致敏和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将负性刺激与同性恋图片和正性刺激与异染性图片联系起来。1966年的一系列实验似乎很有希望,而且这种做法很受欢迎,但自1994年以来,美国心理学会宣布,厌恶疗法是一种危险的做法,不会有任何作用。第二种方法是生物能学,是一种由Alexander Lowen和John Pierrakos开发的治疗技术,它已被用来试图将同性恋者转变为异性恋。科恩将男性患者放在膝盖上,患者蜷缩在胎儿位置,并提倡用网球拍大喊或用枕头猛击枕头的方法。第三种方法是被认为比较有效的是转换疗法,在美国心理协会定义转化疗法或修复疗法作为治疗旨在改变性取向。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指出,转换疗法或修复疗法是一种精神病治疗方法,“基于同性恋本身是精神障碍或基于先验假设患者应该改变他/她的性同性恋的假设”,转换疗法包括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将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转变为异性恋的努力,这些技术包括精神分析,团体治疗,修复疗法等。
但美国主要精神卫生组织的道德准则不同于关于转换疗法(美国心理学会)的偏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危险性的警示性陈述,以及建议道德从业者不使用转换疗法(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或转诊患者对其他人(美国咨询协会)。如果客户是自我合成的并且不希望改变他们的性取向,则可能是有害的。这是目前的传统智慧。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在2015年说:“所谓的修复疗法旨在'修复'非精神疾病,因此不需要治疗。”科学证据不足以证明它们有效,它们有可能伤害客户。“ 考虑到这一点,加利福尼亚州于2012年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精神卫生专业人员试图改变18岁以下任何人的性取向。最后一次统计,14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已经通过禁止未成年人的转换疗法。上周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更进一步,并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所有“转换疗法”,即使客户想要它。但这一禁止也是颇受争议的,因为确实有一些人想要通过转换疗法改变性倾向,从而过上正常的生活。这种一味的禁止确实也阻碍了一些同性恋想要变成异性恋的方法。
双性恋真的存在吗
我有一个同性恋朋友,他从生下来就只喜欢男性,他有过几个男朋友。当我询问他和一个前男友分手的原因时,他说,那是因为他的前男友太过于软弱,他害怕承担。当我问及他怎么看待他的前男友现在有女朋友的时候,他说,从来就没有所谓的双性恋,一个原来一直喜欢男性的男性同性恋不可能喜欢女生,一切的双性恋只是因为软弱,只是自我欺骗罢了。
双性恋真的是因为软弱吗?是否真的有可能从前是只喜欢男生的同性恋,但后来又真正地爱上一个女生了呢?
事实上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双性恋也是合理的。在美国心理学协会指出性取向是会持续发展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并不一定是完全的同性恋或异性恋,他/她可能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性取向,这一取向的发展会跨越人的一生。
性吸引,行为和身份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因为性吸引或行为可能不一定与身份一致。有些人在没有任何性经验的情况下将自己视为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其他人有同性恋经历,但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女同性恋或双性恋。同样,自我认同的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者可能偶尔与异性成员进行性交互,但不认定为双性恋。
一些消息来源指出,双性恋包含对所有性别认同的浪漫或性吸引力,或者对人而言是浪漫或性吸引力,不论该人的生理性别或性别,将其等同于或使其与泛性化可以互换。泛性恋的拒绝性别二元论,即“两性和某种性取向的概念”,因为泛性人愿意与那些不严格认定为男性的人或妇女发生性关系。
根据Rosario,Schrimshaw,Hunter,Braun(2006)写道,女同性恋,男同性恋或双性恋的性别认同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且往往很困难的过程。与其他少数群体(例如,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成员不同,大多数LGB个体不是在他们从中了解其身份并加强和支持该身份的类似其他群体中长大的。相反,LGB个体通常是在对同性恋无知或公开敌视的社区中长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了LGB性别认同的相当一致性和变化的证据”。在基线之前确定为同性恋和双性恋的青少年在随后的评估中被识别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大约是双性恋者的三倍。在早期评估中仅确定为双性恋者的青少年中,60%至70%的人继续这样认同,而大约30%至40%的人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会产生同性恋身份。罗萨里奥等人。他表示,“尽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年轻人一直认为是双性恋,但对于其他年轻人来说,双性恋身份是后来同性恋身份的过渡性身份。戴蒙德还研究过男性双性恋,并指出调查研究发现“几乎同样多的男性在某种程度上从同性恋身份转变为双性恋,同性恋或未标记的男性身份,从双性恋身份转变为同性恋身份。
因此无论从同性恋变成双性恋,双性恋变成同性恋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像电影中这种,明明没有变成双性恋,却用欺骗的方式假装自己变成了双性恋,只会造成更多的家庭和自己的爱人的不幸。
总而言之,性取向的由来依旧是科学家们努力探讨的话题,而我们应该对于这些拥有不同性向的少数团体给予相应的尊重。他们已经面临了自我怀疑并且坚强地认识自己,我们更不应该因为他们是不同的就歧视他们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让我们用尊重为他们建立应有的尊严,也让同妻不再成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