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被编入“方正”篇。
方正的反义词是圆滑。主要人物元方形象的亮点不在诚信、聪明,或者说他的最高光点不在于此,而在于面对长辈的错误,能够高调张扬地指出。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即使在今天,都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中还有一个方正的人物——陈太丘。朋友失信,那就走了,不留便条,不捎口信,公然表达不满。
1985年,冯友兰九十华诞设家宴,梁漱溟断然拒绝邀请,复信说明理由:“只因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参加寿筵。”不加掩饰、不找托辞,明明白白表达真实态度,是亦为方正。
中国传统讲究做人圆滑,会做好好先生,遇着是非一问三不知,察言观色成为处世哲学。渐渐地,规则被人情世故吞噬,血性在极力自保中消失。
《世说新语》被称为“名士的教科书”。所谓“名士”,一定要有不被教条蒙昧的心智,一定是敢于挑战世俗陈规的勇士。他们看着鲁莽天真、不识时务,其实敢言人所不敢言,敢为人所不敢为,令懦弱者在胆颤的同时又深觉酣畅淋漓。他们是世俗的奢侈品,是精神的贵族。
就像中国文化之车的另一匹马,方正之品格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向圆滑处偏离太多。
同样出自于《世说新语》的《咏雪》排在此处显得特别合适。一个长者,面对侄子侄女的不同答案,笑而不语;一个孩子,对着大人当面斥责。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角色交换一下,长者斥责,小孩笑而不语,人物风度何在呢?
《陈太丘与友期行》应该扣着“方正”这一特点来教,元芳的聪明机智不是最重要的,他敢于长辈的错误,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用对比法:如果体会不出人物的特点,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通过对比来体悟人物特点,比如:面对子侄的回答,谢太傅评判谁答的好与不好,并斥责答的不好的人,这样的话,谢太傅的温厚长者风度没了,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也没了;面对长辈的错误,元方笑而不语的话,就显得过于成熟圆滑了。
元芳的方正,得益于父亲陈太丘的方正:朋友失信,那就走了,不留便条,不捎口信,公然表达不满。可见,家教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