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那时的过年对我们孩子意味着什么,是单纯的好吃好玩的,还是有新衣服穿、压岁钱收?其实,并不仅仅如此。
年,还意味着传承溯源,意味着时光流转。
儿时,老家的老一辈人特别重视过年。进了腊月门,一切的重心便是忙年。
腊八粥、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买来粘粘的糖瓜,让灶马老爷回天庭述职多说好话,年的诸多习俗开始登台。
企业一般早早放假,结清工资,让人们能过个好年。二十四、五,一家人开始“扫屋”,将扫帚绑在长长的竹竿上,去扫尽屋角的灰尘,用报纸将窗户擦得干干净净,经过一番苦干,整个家变得亮亮堂堂。
扫完屋,家家户户准备蒸馒头、卡子、年糕,用食物填满对新年的祝福。记得有一年蒸年糕,灶下的火烧得太旺,我们发现与灶相连的炕上开始冒烟,母亲笑着说这意味着我们的日子要过得红红火火。母亲常会蒸一面板的年糕,按上红红的枣,既好看又好吃。
那时候,孩子们的玩具很少,家里买了鞭炮,会拆下几个,让孩子们拿着去放。老家那把大的鞭炮叫炮仗,我们发明了不同的玩法,比如在炮仗上扣油漆桶,点燃后“嘭”的一声,桶上了天,很久之后才落了下来;再比如,把炮仗拆开,将里面的“面儿”聚在一起,点燃后一片火花。
孩子们比赛谁大胆,手拿着鞭炮点燃,在鞭炮即将炸响之前扔掉。
二十八、九,贴春联,母亲早早用锅熬好浆糊,乘着午后天晴少风,我和弟弟一人拿着春联,一人拿着扫帚,将春联贴上。有些人家会顺便把灯笼挂上,有一年弟弟带回来一个灯笼,我们撑了半天才把灯笼撑开挂好。等到挂上“家堂”,屋子一下子变得肃穆,年的味道愈发浓重。
“家堂”之上是先人的名讳,正所谓“姓姓有家谱,户户悬家堂”,过去的过去,爷爷的爷爷,我们的身上还流着他们的血。
年夜会有一系列礼仪,很多都是男丁做的,父亲刚去世的那一年,三叔怕我跟弟弟记错了次序,特意写了一张纸。
过年还有很多讲究,比如除夕晚上起来时家里的酱油、醋不能直呼其名,得叫“忌讳”,现在仍不知其因;比如初一白天不能动扫帚。这些习俗禁忌其实是百姓对将来生活远离不顺的美好祝愿。
除夕之日下午要去坟地接先人回来过年。常常还没吃完午饭,窗外便传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催着我们赶紧起身。凑齐一家族的男丁后,在相互问候中走向坟地,在全家团聚的欢乐中诉尽一年的艰辛。
坟地里响起阵阵鞭炮声,人们忙着烧纸,远远望去整个坟地都笼罩在一片云雾里。迎逝者回家过年,在这一刻,仿佛逝去的亲人仍在身边,从未远离我们。此刻,阴与阳的界限不再分明。
除夕,刚过午夜十二点,依稀响起了鞭炮声,夜幕之下繁星点点,人们起身各司其职,燃烛、上香、焚纸、挑灯,敬天地、拜祖先、迎财神、祭灶王、请门神,及“全神发码”同金钱香纸一并焚烧,名曰“发码子”。端着饺子祭祖,看香的青烟冉冉升起,有的只是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吃过水饺后,出门拜年,看夜幕下的灯火点点,家的温暖足以驱散夜的寒风。
初二走姥姥家、初三去姑家,好久未见的亲戚得以团聚。初三要早起在天未亮前取下家堂,让先人乘着夜色归去。十五元宵节,年才算真正过完。
年的讲究甚多,看似繁琐实际上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信仰。拜年磕头,讲究的是长幼有序;生香烧纸,讲求的是天道人伦;游子归乡,看重的是家国情怀。
我国传统文化中格外重视家族传承,在家堂之上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名字,而是一段段过往。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之所在,不能忘记过去的文化传统。过年,不仅仅是吃喝玩乐,还有对过去的追根溯源。
烟火人间,在儿时,最有仪式感和神圣感的便是年。希望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在继承革新中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羽西ⅹ简书红蕴新生#
https//www.jiansh.com/ee05f7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