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有幸聆听了几节赛讲的试讲课,发觉无论是何种学科,都牵扯到一个目前教学中我们必须面临和解决的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就是要教学生什么的问题。
根据教学的目标、重难点,当然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文本自身的特点等等选择性地教授学生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而且课堂效率高效,师生的教和学能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实在是有些难以选择。
尤其是高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知识点又多,学有重点,全仰仗老师的教有重点。所以教学生什么尤为重要和必要。
就以昨天新授课《丑石》为例。这篇文章出自贾平凹之手,寓理于情,让我们感受到极美可能孕育在极丑之中,丑石的不屈于误解、甘于寂寞的伟大品质令人肃然起敬。
要说课文篇幅不算长,可要让初上六年级的孩子们来学,还是有些难度,一是读文读熟就要很长一些时间,二是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被世俗所误解,却能依然完美地存在着。
因此,第二课时,针对理解上的难度,我选择性地从课文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话教起。
先让学生简单回顾课文内容,说出丑石的特点:丑,却美。那么让作者对丑石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从文中画出关键句,其实就是作者的最后一段中的复述。
想在想来,自己在课堂上处理有的学生画错的情况下,不够妥当:这个问题抛出后,一位理解透彻的学生很快就寻到了这处,不过声音稍小,我便让其他同学找到这处,读出来。结果,再这么一提问,没认真听讲的三位学生,扯的就有些远,我便耐不住性子,批评其上课听讲的不认真。诚然他们不认真听讲该被指出来,但更合理的引导也要跟进:你所找的这句话,出自天文学家,是天文学家都丑石的评价和认识,却非作者由衷的感慨。这个是不是更有说服力?
课堂时间宝贵,少一份批评便争取到一些学习的时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也是当老师的必修课之一呀,否则发起火来可就绝非三言两语就能打住的。但归根究底还是自己备课时考虑不周,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拨思想时时开小差,将你传递的信息屏蔽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
还好,听讲者居多,很快纠正了此处的错误,让教学回归正途。我将板书就定格在丑石的不屈于误解和甘于寂寞的伟大上,让学生先来分析一下,丑石究竟被人们怎么误解的。
学生顺理成章地便提到了课文第一部分,让几个学生找出丑石的丑和无用来,感受人们对它的误解和讥讽。
随后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奶奶和天文学家的话,拎出天文学家话中的重点,说说世俗的讥讽,进而理解丑石的不屈于和甘于寂寞。
世俗的讥讽这一点上,我认为很有必要花费时间去讲解,因为人们总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一个事物的价值,不能以科学全面的方式去分析它,导致了凡是能让人们接受的——或可欣赏取悦于人或能被人们雕琢打磨玩赏的事物皆为有用之物的世俗化的思想。对于丑石来说,一来太丑无法观赏二来难以利用就是被厌弃、嫌弃的无用之物。
理解了这些,学生或许会茅塞顿开,明白了作者感叹的原因,甘于寂寞地生存,不怕被人们所误解。
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以上的任务,有问有说有答,有交流互动,有学生的精彩分享,有教师的解疑答惑,不过,再认真反思一下,缺少了学生们对于重点语句理解之后,情感升华的朗读。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缺乏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