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还是把思想集中在物色献降书的人才上。一个一个人排队排过来,都不是很理想。
初十过去了。
十一日还是想不出。
到十二日傍晚,依旧一筹莫展。
周瑜心急如焚,坐卧不安,倘若明天还不能选定这个人,那末这条计就完结了!
就在此时,在三江口通往南徐的大道上,来了一匹快马,马上此人,方面大耳,三绺清须,头戴乌纱,身穿红袍,仪表堂堂。
你看他,虽然快马加鞭赶得急,但心中却洋溢着兴奋、激动之情,脸上露出了自信、自豪之色。
“口若悬河语似流,丹心一片报吴侯。下官,阚泽。奉了吴侯之命,赶往三江营中。嘚,马来!”
此人姓阚名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氏。今年三十二岁。孝廉出身。现任吴侯府中参谋兼文书官,拜为上大夫。他究览群籍,兼通历数;博闻强记,过目不忘。
从小就酷爱读书,但因家中世代都是农民,生计贫瘠。所以他就常以为人抄书,赚来买纸添笔。一本书刚抄完,他就能全部背诵出来。因此,学问十分渊博。
每逢孙权与众文武议事时,碰到对古代的经典有疑惑不解之处,只要问他,他就象一本活词典。而且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尤其更富有急智。人家一紧张就要心慌意乱,手足无措,而他恰恰相反,越是在急迫的情况下,头脑反应越灵敏、清晰,好办法也越多。所以随机应变是他的特长。
那末,他今天怎么会从南徐赶到三江口来的呢?
原来昨天(十一)一早,孙权接到三江口部分文武的联名文书,马上召集群臣商议:周都督打黄盖,究竟是怎么回事,应当如何对待。
文武们众口纷纭,各抒己见。唯有阐泽讲得十分具体、肯定。因为他是文书官,凡是三江口来的文书,他都开阅过。初十傍晚刚刚收到周瑜的一封文书,说二蔡前来诈降,他故意把他们收留下来,准备为我所用。
因此,阐泽便对孙权讲,打黄盖是苦肉计,大都督准备命老将军去诈降曹操。但是我估计三江口并无一人能去献诈降书。如果你吴侯允许的话,我愿意立即赶到军前,毛遂自荐,当此重任。
孙权听他讲得很有道理,但还有点犹豫不决。就在此时,旁边又走出一个白面书生,只有一十九岁,名叫陆逊,陆伯言,是吴侯府中的幕宾。
此人虽然年纪很轻,官卑职小,但是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兵书、战策无不精通,在江东颇有小名,一班高级文官都很乐意与他交往,孙权、周瑜对他也很器重。后来吴侯还把侄女儿(孙策之女)许配给他。
十四年后,陆逊三十三岁时,担任江东第五任大都督,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歼灭刘备七十五万人马。
此时,他支持阚泽的意见,站出来劝孙权让德润大夫立即前去,越快越好,再迟一步,大都督这条计要前功尽弃了。
孙权想,那也好,即使事情并不似你们所讲的那么严重,让阚泽代劳到军前去问问情况,调停调停也是好的。于是便同意阐泽的要求。
阚德润立即备了一匹快马,离了南徐,兼程赶往三江口,到今天十二日太阳坠西时分,已抵军前。
阚泽心想,我现在先去见都督呢,还是先去见黄盖?
一盘算,如果确实至今尚未有人去献诈降书,那一定是黄盖比都督还要急;倘若已经有人去了,我也不必急急去见都督,理当先去看看老将军的伤势。因此决定先去见黄盖,向老将军讨了诈降书,再去见都督。
他便一路问讯,来到西山江边,下马,上船。对守在舱口的手下人道:“费心通报黄老将军,说我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