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桑花儿79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每个人内在本自具足,不需要向外寻求,我们因为不知道自己本自具足,所以心始终在向外攀缘以满足自己。
近代儒家圣人王阳明35岁左右的时候,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心一旦“静”了,就体现“清”、“明”,就如同湖水,当风吹过湖面,湖水在动荡时,必定卷起湖底的泥沙使水混浊,当风平浪静时,泥沙就会沉淀,此时的湖水清澈明朗,就如明镜般可映照万物。
物同此理,人同此心,当我们的心静下来时,妄想杂念尽消,此时的心就体现出本来面目“清、明”,就象镜子般把万事万物照见得清清楚楚,根本不需要耗费大脑推理。
孔子的学生颜回问孔子:“在天地出现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孔子曰:“古今一也,一直如此没有改变,因为一切都是梦幻,只是白日梦和夜晚梦而已,都是意识在动,都是概念罢了,所以古今一也”
颜回第二天又来问孔子:“昨天你那么一说我就全明白了,可回去我一思考一推理又糊涂了,越想越糊涂。”
孔子说:“昨天你是用心神来领会,是心领神会,不是用脑子思考的,后来你用大脑思考,因为感官的局限性而偏面不能全面,所以走进死胡同”
只有心如明镜,才能天地可鉴,我们依赖于大脑思考,往往被大脑感官的局限性所欺骗,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我们不明白自己本自具足,所以缺乏安全感,拼命的往外索取,但是外在的事物时刻在变化中,其本质是无常不可控制,所以我们始终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比如婚姻事业金钱,当我们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这些东西之上后,其实我们已经失去自由了,没有自由何来幸福?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外在的一切为我所用,不为我所有,我们按照本心出发,了解自己的天赋,选择做自己喜欢和想做的事就是幸福,这个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该有的一切都会自然得到。这就是我们人人具备的价值,不假外求。
我们每个人都具备源源不绝的爱的能量,当我们的心静下来了,欲望的乌云消散,慈悲喜舍的光芒自然呈现,就象被云层遮蔽时太阳无法照耀大地,晴空万里的阳光无半点分别普照大地的一切,如同我们内在的本来面目。
我们不了解自己具备足够的爱,就使劲往外求爱,向我们的父母、另一半、孩子、朋友、领导、同事等索取爱,当我们处于索取心时,就象乌云遮蔽太阳,我们本自具足的爱就呈现不出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周围的每个人都是索取心,那么谁又能得到呢?
听过地狱餐和天堂餐的故事吗?地狱中的人围着一桌子吃饭,每个人的筷子一米长,每个人使劲往自己嘴里喂食,怎么也吃不到,而天堂里的人同样围着一桌子吃饭,每个人的筷子也是一米长,唯一不同的是每个人只喂别人吃饭,这样大家都能吃到。
两者之间差别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所以天堂和地狱不在外部,存在我们的内心。我们一念私心起给自己创造地狱,一念利他心起创造天堂。
我们的私心妄念无时无刻不在奔驰,消耗着大部分能量,让我们身心俱疲,所以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先慢下来,才能静下来,回过头来观察自己内心的变化,看清自己,才能把握自己,这才是一条真正通往自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