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或经历失去后,第一反应必然是笑——上帝知道,这是灵魂在寻找宽慰”
如果是半小时之前读到这句话,我必然嗤之以鼻,但现在不同,我经历了“重大”的失去。
达到大理的第五个小时,我的手机摔坏了。曲面屏从边缘开始炸裂开花、不受控制地自由操作,俨然不能再用。
清晰地记得,上一次手机摔坏不能用还是四年前大一军训的时候。那时的我崩溃又无助,哭着用室友的手机打电话给父亲,语无伦次地讲述这个对父亲来说“微不足道”的问题,他只温柔耐心地告诉我“没事,你快找维修店换屏幕”。
和四年前不同的是,这次是我一个人,在和家乡相隔四千公里的云南大理。看到手机失灵的瞬间我的本能告诉我:“可以了,你可以哭一下”,但我笑到哭不出来,非常冷静且诡异地笑看着碎屏像在做焊接工作一样闪烁,只觉得很有趣,“无常”竟在我身边。
许是潜意识的我知道,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满足内心或者告诉他人:这事让我很沮丧。但没用。
冷静思考并与家人朋友商议之后,决定换新的手机,因为曲面屏换屏真的很贵,不如换新手机值得。只是谁都不知道,在确定解决方案之后,我抱着酒店的被子哭了足足五分钟来释放旅途的疲惫和同时失去手机和金钱的情绪。
当面对令我们失望、受挫、沮丧的事情,人的本能都是用愤怒、哭泣表达。“情绪置后原则”就是把对处理问题无益的本能情绪在第一时间控制住,放在一边,并告诉它:我现在很忙,没空理你。然后优先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案。
这样理论客观地讲控制情绪似乎不近人情,与“男儿有泪不轻弹”“英雄流血不流泪”这样的习语一样,呼吁一些不人道的坚强。
拜托,你当然可以脆弱了。
只是不是现在,需要等一下。
林夕在《原来你非不快乐》中写到:
“要面对,有时着实对眼泪无能为力,认为在大庭广众哭是失礼的话,别听孔子的话,在独自的时候何妨不能么谨慎,大哭一场……自我发泄情绪是良方,难道处理心事还得开会?”
情绪需要宣泄的途径,哭不是脆弱,也不丢人。反之,要是面对问题就脆弱、就哭,只会叠加处理问题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以前我有许多次幼稚且盲目地宣泄情绪,这样不仅将负能量传播给他人,让他人困惑和不舒服,还会显得自己很不体面不成熟,最后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得自己动手。
一次次被冷落被嫌弃,一次次自我消解之后,我学会把问题和情绪之间划上明显的界线,将情绪盒子挪到角落,优先拆解问题盒子。于自己于他人,这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选择。
“情绪置后”会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和质量,也会让情绪得到自由释放的空间。
所以,别着急,等一下再脆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