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雨一直下到今早都没有停,只是变小了些。
或薄或厚的雾霭之中,雨后的村庄小镇,宛如如人间仙境。远处的山,被薄薄厚厚的雾气笼罩,像戴了面纱的新娘,影影绰绰,若隐若现,神秘变幻。
也许是上了一定年纪,每到一处游玩,必定要到当地人集中居住的街巷或菜市场去转转,买不买不重要,看稀奇才是真的。
昨天我一直在寻找清平古街(看资料介绍的),但是问了不少人,也找了不少地方,都没找着,有些遗憾有些不甘。听当地人说,今天是逢双的日子,会赶场,于是决定一早去转转。
所谓赶场(北方又称为赶集),是中国的一种民间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它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日期或节日里,人们会聚集到集市上进行买卖交易的活动,最能体现当地特色。
清平镇是夏天避暑的好地方,民宿和农家乐特别多,现在是淡季,人很少。
冒雨来到街上,其实就是一条街,只见街道右侧路边,各种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塑料布铺在地上,一位位年过半百的大姐或大娘(买菜的少有大叔或大爷),撑着雨伞,把各自的小菜铺在塑料布上,依次一字排开。每位卖家的品种都不多,每个品种的数量也不多,看样子多半卖的是自家种的蔬菜——油菜尖、冲菜、菜心、茴香、魔芋;或者是山上采的野菜(这个季节的野菜居多):有笋子、蕨菜、折耳根,鸭脚板,以及一些没见过、叫不上名字的野菜;还有一些中草药车前草,龙胆草、蒲公英等。
怀着好奇,问了一些菜菜的价格,一般两元一把或一斤,倒是都不贵。我看上一种野菜,婆婆说五元一斤,“那就来一斤”,婆婆拿出一把皱巴巴的塑料袋(应该是平时用了过后攒下来的,颜色不一,大小也不一),选了一个,抖抻,旁边的婆婆帮她往袋子里塞菜,帮她称重,眼看一斤半了,菜主人不干了,“她说要一斤的”,一边说还一边还把菜从袋子里掏出来……我说“没事儿,多就多点嘛,两斤都可以”,帮忙的婆婆也说“她可以要的”,哪知菜主人一直说“多了,多了”,一直从袋里往外拿,放进地上袋子里,我们都没拗过主人家,最后我花六元买了一斤二两。心里觉得好生奇怪,又暗自好笑。
沿着这一段卖菜的小摊,继续往前不到50米,来到一个搭有棚架、相当于室内的一个区域。这里的品种就多了些,主要是各种粮食干杂、糖果、糕点、零食;还有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具、工具。每个摊点前,三三两两的买主或挑或拣,或问价或攀谈,人不多,多半以年老者居多。
我挨到转完集市,不到半小时,场就赶完了。
市井百态,寻常生活。每当心里没有着落的时候,去到菜市场转转,没准就能想着买点啥,做点啥,吃点啥,日子也就过下去了。
有道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