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认识别人和自己是一回事。
你对自己的人性部分越发了解,你也就越发了解别人的人性,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不是吗?大家的共性是一样的,因此我们才叫做人类。
当然,在共性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才会强调人的不同,因而从种族,性格,基因等多个方面不断强调我们的不同。由此产生出高矮,聪明愚蠢,暴躁冷静,以及诸多的标签。
我当然知道这些都是真的。因为我觉得用这句话说就刚刚好,有人住高楼,有人在低谷,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间万种人,浮云莫去追。在不断运动中的各位,是否能够最终察觉到我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的呢?讨厌一个人,你才会明白,他教会你,你喜欢的是什么。如若没有讨厌,也就不会有喜欢这一说法。正如没有敌人,也就没有战友。我们这些个体,在迷糊的时候,总是以为自己是独自无二,脱离整体的存在,甚至认为部分大于整体。而后你就会发现,有那些极为遵守规矩,以整体为重的个体冲稀了你。
这么讲,有些太哲学了,我过去很喜欢哲学,觉得人生若浮云,自我标榜理中客,要一生追寻抽象的事物,无视具体的事物,还笑之少时的自己幼稚,只会追逐尘世之物。
待到现在年长,才知道正是具体的事物存在,才有了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相反的。说白了,抽象的概念不过是人类大脑演化出来的一种理解自然的功能,他只能通过归纳具体的事物,然后对抽象进行推理演绎,从而得出一些东西来。因此会有那么一个阶段,他认为抽象的事物是永恒,应该追寻的,讽刺的是,它仍旧要接受具体的事物的检验。比如爱因斯坦的理论,人们觉得多有道理,它最终还是需要人们做实验检验,才能证实。
我并不是说,追寻抽象的概念是不好的,只是放在第一位来说,我们仍旧应该以具体的事物为重,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就是具体的事物,我们的存在是有限的,古人早就悟透这个道理,叹曰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所以我认为先入世,再出世,再入世,我所能看到和感受的则是如此不同。
我放下对抽象的狂热追逐,开始思考事物的联系,开始关心具体事物的兴衰。我想看自己的思想,身体会有何种发展,我想关心朋友们的近况过得如何,关心社会的发展在往哪个方向行进。我开始变得热心,因为我知道了寿命有限,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力所能及的事物上,这样即使我死的时候,也能够由于参与到有限的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而满足。
在我还是出世状态时,我多么想获得一切,我希望瞬间得到,亦或者压抑对其的渴望。然而现在的我,已经能泰然处之了。这个东西或者那个东西,我确实很喜欢,那我根本不用骗自己,花时间去获得就好,而且让自己体会追求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否则马上得到结果,事物也就会失去意味了。真正美好的事物,一定是在长久而一天天的相处之中,把深度的关系建立起来。就如同看教科书,是没办法在一个领域或者学科中取得成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看这个领域中更多的书,与前驱们谈论,沉浸在这个领域之中。而这个道理放到哪里,都是相通的。
所以我决定了自己该和哪些人交朋友,该以什么作为工作,该以哪些作为兴趣爱好,我挑选其中我能够相处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东西出来,而后我的余生,只要继续跟他们好好相处,那么我的人生也就圆满了,不会留有遗憾。
我是悟道了吗?我想大家对悟道的理解是层次的,在我过去,我以为悟道就是在某一天醒悟,而后做出点什么惊天的大事出来。而我现在理解的悟道,就是从拥有生命开始,我们就一直行走在道中,其实根本没有悟道这一说法,人生每一天都是接着上一天的,死亡是终点,也仅仅是个终点,真正的悟道很早就开始了,绝不是只有当下。
我曾经求这个,求那个,记了许多金言玉律,看了很多别人的想法,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人的说法。但对于这些,我现在的态度是,我需要用他们启发自我,而不是履行他们。正如同你要喜欢谁,你想做什么事情,你要跟谁交朋友,你想过怎样的人生,甚至你怎样喝每一口水,你要怎么享受每一段人生的旅程,都是你自己决定的,现实只是会给你一个情景,而你怎么做,就是你的人生。你完全听别人的,让别人思考,给你答案,那么你也就失掉了自己的人生,跟自己相处最多的就是自我,答案,你不自己思考出来,就不是你的。
老师没办法让你变得聪明
教练没办法让你变得强壮
大师没办法让你变得平静
能变成什么样,其关键就在于自己。
所谓的信息茧房,不是信息茧房把我们变成了什么,他只是一个放大器,必定是我们先入为主,喜欢得到怎样的信息,因而他们才给我们继续推那些我们想看的。
你永远只会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无论是自卑,自负,快乐,还是痛苦,焦虑,还是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