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一个不得志的天才(1)

前几日读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才根据他的书了解到传说中的唐伯虎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风光无限,锦绣前程。相反,他却是一个被时代三番五次嘲弄的人,抛开他的才华不说,他甚至在那个时代被沦为一个笑话。读着让人实在让人痛心无比。

唐寅,字伯虎。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奇特的人,他们似乎不需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就能学富五车、纵横古今,唐寅就是这样一个人。

唐寅因为从小天资聪颖,所以在周围的夸赞声中越加自信满满,以为真的凭借聪明的脑袋,便不用上学整天饮酒作乐,连考取功名都不放在眼里。

但是这位天才即将荒废的关键时刻,他的好朋友祝枝山告诉他,若无十年寒窗,妄想金榜题名。

唐寅听从了他的忠告,从此闭门苦读,终悟学业之道。

之后弘治十一年(1498),南京应天府举行乡试,十八岁的唐寅得第一名,解元。

弘治十二年(1499),唐寅进京赶考,当时他已名动天下,他将挑战自古以来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以他的才华,连中三元不是没有可能,可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让人不得已承认命运有时候是十分残酷的。

因为一起进京赶路的徐经对唐寅十分崇拜,便自报家门要一路免费承担唐寅得衣食住行,只求与偶像同往。徐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家里十分有钱。

唐寅自然没有拒绝,两人就这么逍遥快活的一起到了京城。

在京城考完试后,唐寅认为自己考上进士已是铁板钉钉的事了,只不过名次前后不同罢了。所以就为之后的殿试做准备。

可不就之后唐寅却落榜了,随后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已经被戴上脚链被关进大牢了。

原来这次考试有一道题特别难,所有考生中只有他和徐经两个人答上来了。

这倒不是说他答上题就被怀疑作弊,而是他在考试完去酒楼喝酒,酒过之后说了一句“诸位都不要跟我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

说着无意,听着有心。这是一句让唐寅追悔终身的话,因为它出现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这里不是他老家吴县,说话的对象也不是他的好朋友祝枝山,而是他的对手和敌人。

更为重要的是,当唐寅说这句话的时候,此次考试成绩单还没有下来。

由于进士录取率太低,即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也不敢说自己一定能考上,何况是第一名呢。




很快就有人告黒状,皇上也得知了情况,命朱佑樘当即下令查核试卷,事实果然如传言的那样,唐寅的确是金科会元的不二人选。更巧合的是,那一道最难的题唐寅与徐经两个人答上来了,其他人交了没写或是写错了。

这就奇怪了,成绩还没出来唐寅怎么就知道自己一定是第一名呢?而唐寅与徐经两人一起到京城的事情众所周知,所以有人就怀疑这必有蹊跷。其实经过当年明月分析这件事,唐寅的确有被冤枉的嫌疑,而徐经就不一定了。徐经有可能贿赂出题人的仆人,得知题目。

因为科举考试,一般出题人都会给自己约定门生,可以拉拢考上的人到自己门下,壮大自己力量,组成自己庞大的关系网。

这件事提早已经传的满城风雨,而朝廷内部的斗争比单单解决唐寅这件事复杂的多,很多各怀心事的人都参与其中,很快这件事就被搞成了政治阴谋、考场黑幕,只好公事公办,出题人,唐寅,徐经都被抓了起来。

经过审理,判决结果如下:

出题人:退休。唐寅和徐经贬为小吏,不得为官。

胡乱告状所言不实的贬官。

倒霉的出题人和唐寅,一个好好的考官,三品大员,被迫拿了养老经退休。另一个才华横溢,闭着眼睛写也能中进士的人,得了个不得为官的处分。

唐寅一声叹息之后对前途心灰意冷,四处逛妓院,开始了他的浪子生涯。

而徐经功亏一篑,对科举也恨之入骨,回家之后就开始烧四书五经,告诫他的子孙,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一句屁话,还不如学点有用的好。

他的家教收到了良好效果,八十八年后,他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出世,取名徐振之,此人不爱读书,只喜欢旅游,别号徐霞客。

这场文坛风云最终还是平息了,可是已倒霉到家的唐伯虎不会想到,他的厄运才刚刚开始,更大的麻烦还在未来的路上等待着他。

(本文章是根据《明朝那些事儿》记叙整理出来的,喜欢请点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