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靠运气,只要拼命努力就能掌握,就能做得很好的事情呢?
今天想就这个问题展开来想一想。
1.
这两天读武志红的专栏,还有吴军的专栏,武志红说要做抱持性的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感觉体验,丰富他们的体验。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感觉给孩子。甚至可以考虑“熊孩子”方向。而吴军说一个观点:比穷更可怕的是什么呢?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说完后他也举例提到了独生子女,说到了很多独生子女不懂的分享爱,他顺便说到了比如“熊孩子”就是缺乏这些的。
我看到后让自己停下来思考。
武志红的专栏是在说刻意培养丰富孩子的精神胚胎,不要让孩子有太多的限制,不要期待完美听话的小孩,那样是在夺走孩子真实的有生命力的自我。这观点我很认同。在一开始读笑来老师文章时,我就知道,不要给孩子说口头弹:听话,乖。而是换成,要讲道理。
而吴军的观点也没有错,比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见识,爱,还有规矩。我理解为是和他前两天讨论的命运是主题有关,他说所谓命运就是你分析问题,遇到事情的反应,你一系列的选择和做法,而不是你是否生在富贵之家。他给的解法是,当现实扇了一耳光你的反应,那么可以结合今天的观点,如果现实扇了你一耳光,决定你会怎么回应的其实也就是,你的见识,你有多大的爱,和你有没有规矩决定的。
那么,我们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刺激丰富他的感觉体验,也是在爱和自由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并不矛盾,在给予充分的爱和自由的基础上,带他们见识这个世界。
2.
为什么先来说这一点思考呢?
不光是为人父母之后,我们要学习怎么成为领导者引导孩子,其实比这更重要的是怎么先成为自己的领导者,带领自己去到自己也没有想到过但却是自己该去的地方,结合武志红说的,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成为你自己,怎么做到,就是先有意识的做自己的卓越的领导者,不停地求索。
优秀的领导者会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卓越的领导者会把你带到你没想到但是你应该去的地方。
如果没有意识到要成为自己的领导者,或许我们一生都只能是被动的在应付现实扇来的耳光,不然,为什么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二八原则。连岳曾说过,人一生拼的不过是学习能力,那我理解为,学习能力强大的人,才是有可能主动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才有可能creating yourself.
而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一是要先尽量的克制自己,时刻提醒你与孩子的关系,是“我与他,而不是我与它”。关军的一本书《无后为大》,提到过一本书,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的《我与你》,马丁·布伯以关系为世界的本质,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简化到了极致。布伯认为,关系无非两种:我与你,我与它。
当“我”是带着需求和期望(不管它看起来多么美好)去和一个对象建立关系时,建立的是“我与它”的关系。“它”没被“我”当作和自己一样的存在,只是沦为了“我”实现预期的工具。譬如,很多父母都在说:“孩子,我好爱你”,其实他们对孩子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其与孩子的关系就处于“我与它”的层面。孩子成了表达爱的对象和工具。
而“我与你”的关系是:
当“我”放下目的性,不再是一个经验物,利用物的主体,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所谓的爱的需要)——而与其建立关系。因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我”当以自己的整个存在,本真自性来接近“你”,即“我与你”的关系。
作为父母,当然应该期待与孩子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但现实生活中做到太难,因为马丁·布伯也在书里说:“我与它”无时不在,而“我与你”只能是瞬间。
我们知道了该有这样的一种关系存在之后,就好过从来不知道,我也觉得这和武志红提到的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注意丰富孩子的精神胚胎,是相呼应的。
3.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来,想要成为我们自己,想要做自己的卓越的领导者,想要成为吴军说的做有能力选择自己命运的人,我们拼的到底是什么?
我还是理解为学习能力。
而学习能力怎么获得,想要最终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靠运气吗?
不。
学习能力是我们不靠运气通过后天努力就可以获得的。
知道了之后,不管多少岁,要拼命努力才好。
在习得强大的学习能力的路上,有一项非常直接的技能,决定着我们的学习能力,并且也不靠运气,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习得。
它就是写作。
该怎么做?
写,狂写,写很多,不停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