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七天读完了《游戏力养育》这本书,合上书,不禁回顾这本书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
-1-看《游戏力养育》这本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想找一些好玩的游戏。
选这本书来读,就是被游戏这两个字吸引的。如果能找到一些优秀的陪孩子玩的游戏就好了!于是开始了阅读这本书。
但慢慢发现,游戏是有一些,但并没有惊喜。反而是一些很常见的躲猫猫、捉迷藏、摔跤、枕头大战之类的游戏,书的重点还是在讨论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力养育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组方法。并不存在完美的游戏,尤其是专门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设计的游戏。因为特定目的设计的游戏孩子根本不感兴趣。
第二阶段,原来明白游戏的形式不重要。
其实父母只要陪着孩子坐在地板上就行了。孩子就是最好的游戏来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游戏工具。
当没有任何期待和安排,只是纯粹一起玩时,大家都非常开心,孩子变得更加合作,很多挑战性问题迎刃而解。
第三阶段突然发现原来游戏力养育是:父母对自己的“养育”。
游戏力养育包括父母和孩子两个维度,这本书强调育儿先要育己,游戏力养育的另一个维度是父母照顾好自己,父母自己从儿童期的不良经历中释然、实现自我和解。
-2-游戏是养育孩子的关键
游戏是游戏力养育思维方式的核心之一,因为游戏是儿童世界的母语,是建立亲子关系的最佳方式。
《游戏力养育》告诉我们:包括人类在内所有哺乳动物,大脑中都有关于游戏的特定回路。游戏能促进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大脑联结发展,前额叶皮层负责良好判断、遵守规则和与他人融洽相处。当游戏的快乐和自由与创造力想象力身体活动及人际交往结合时,大脑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游戏不是游戏力养育全部,情绪理解和共情同样重要。而儿童有强烈情感,情绪脑比思维脑更活跃。因此要想和孩子建立联结,我们要在情绪层面与他们保持一致。
因此我们需要在游戏中,利用游戏的快乐和共情的理解,去培养与孩子的联结。
-3-游戏力养育目的原来不是养育
游戏力养育的目的是游戏本身,而不是养育。
游戏力养育核心是游戏就意味着:游戏的目标是快乐和联接。游戏力养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父母和孩子的联结,即培养与孩子的亲密亲子关系。
我们必须让儿童学习纯粹的玩耍,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和联结。
游戏力养育不只是养育孩子,而是养育“父母”自己。
首先要调整父母的触发点模式。
触发点是一种每个人都有的内在心理过程,不加审视,有可能成为痛苦和苦难的来源。被理解后可以促进成长,增进自我认知。
比如父母用尖刻严厉语气指责或羞辱别人,通常说明这个人被触发了。否则反应通常不会这么强烈。被触发时所说的往往正是小时候听到的话,不但内容一致,连语音、语调都一模一样!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萦绕心头,是常见的触发点来源。
父母通过触发点的训练,记录下每一侧触发点过程。最终实现由观察—消极反应这两步变为四步:观察,感受,需要,请求,也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通过这四步,父母可以调整自己大脑的本能习惯,逐步建立理性思考的习惯。
父母们可以结成倾听伙伴得到支持。
父母可以得到平和快乐,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父母很容易觉得“只有我有这个问题”,感到孤立无援。其他父母支持有助于打破孤寂,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没有什么比听到真正懂自己的人说“我理解”更有力量。
游戏力养育实质是父母的救赎,父母可以放下焦虑找回自己,回归当下,用自我慈悲解决小时候在心底留下来的印记。
因此到底啥是游戏力养育?
归根到底,游戏力养育就是游戏,就是父母先“养育”自己,就是父母的自我和解。
游戏力养育的最终目标其实在告诉我们:孩子是父母的老师,是上天派来拯救我们灵魂的天使,我们正是通过和孩子的游戏回归到自己,回归到自己快乐的天性和本质,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无戒学堂】日更第8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