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强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能把心掏出来缝缝补补。
自渡是一种能力,渡人是一种格局。活着就该逢山开路,遇河造桥。
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年少时偶尔会陷入一种思维:我好惨,为什么我会那么惨。但凭着不甘,也算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好了很多,但任重而道远。
今日看完梁晓声的《人间清醒》,有所触动:
梁晓声年少时生活很苦,父母届大字不识,父亲靠力气挣钱,每年为了将路费省下来,几年才回家一次;母亲靠打零工补贴家用,平常过年过节都要借钱才能渡过。
梁晓声因家境贫寒,母亲为了营生,无暇顾及他和弟弟妹妹,他要一边上学,一边照顾弟弟妹妹。
因物质匮乏,他年少经常因为穿着破旧遭受嫌弃、不解和排斥,一度产生退学念头。
家中一向聪明过人的大哥,却在考上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因家境原因,父亲告知其兄长不能继续读书。
其兄长为读书,也为减轻家庭因过度节俭,又dong dang原因,活生生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精神病人。
以上种种,无一不比我惨多了。
但梁晓声能从贫困的童年和少年度过到人生的中年,我何不能?我条件可比他好多咧,我的青年,将比他的青年,还将是更不负年龄的青年呐!
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不幸,不必看成是一件很不幸的事。
不必以为,自己便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了。更不必耽于自哀自怜。
我的童年和少年,和梁晓声一样穷,当然我比他好点,童年的不幸教我较早地懂了许多别的孩子尚不太懂的东西——对父母的体恤,对兄弟姐妹的爱心,对一切被穷困所纠缠的人们的同情,而不是歧视他们,对于生活负面施加给人的磨难的承受力,自己要求于自己的种种的责任感,以及对于生活里一切美好事物的本能的向往,和对人世间一切美好情感的珍重……
正如梁晓声笔下所言:
狄更斯说过:穷困对于一般人是种不幸,但对于作家也许是种幸运。的确,对我来说,穷困并不仅仅意味着童年生活的不遂人愿。它促使我早熟,促使我从童年起就开始怀疑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介入生活。虽然我曾千百次地诅咒过穷困,因穷困感到过极大的自卑和羞耻。
熬过去后,会感谢那个努力奋斗的自己的。
我虽向晚,但我心向阳。
愿每一个努力奋斗的人都能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