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理性之蚀》
作者:马克斯·霍克海默
成书时间:1946年
出版信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第1版
看前面的文章,作者霍克海默给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在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等的一系列文明的发展和人类思想的解放,由苏格拉底、柏拉图们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内的“理性”的观念,发生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简单描述为:理性“客观性”的丢失,导致了所谓理性“形式化”的现象。
作为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我们有必要再来解释一下,何为理性的“客观性”。这一点,本书开篇就从我们对于“手段”和“目的”的态度上,加以说明。我们还用“闯红灯”的例子。
这里面,我们区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的关注点在于“如何不闯红灯,或者如何闯了红灯又不用承担后果”,另一种的关注点只在于“我不能闯红灯”这一事实。前者,我们称其为关注“手段”,后者关注“目的”。
在今天看来,以上无论哪种思考方式,我们都会认为那就是“理性”的表现。对于我们,什么是“理性”,不就是“经过思考,得出结论,做出行动”吗,没什么深奥的。这整个的过程,于“我”而言,都是在“主观意志”下产生的。非要做出区分来,那是不是用另一位马克斯提出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也就可以了,那也是一个关注“手段”,一个关注“目的”。
以上,我们的观察似乎完全可以得出,这个“理性”理所当然就是从“主观”而来的,作者所痛惜的这个“客观”,究竟是什么?
我是这么理解。
首先,还是回到“理性”的初始原点,我们再去回望,苏格拉底们所谈论的“理性”,指的是什么?
“洞穴人的故事”中,那被引导着带离洞穴的人,当他回到地面,看到太阳,那一刻起,原本占据了他整个心灵世界的那些个假象,那些个由假象而来的所有的认知,被太阳的光芒一一驱散。这种照亮万物的巨大力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真实”!来自于那亘古不变的,永恒的“真实”。
这个“力量”,她究竟是什么,她如何影响我们?她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如何接受她的信息,如何知道,我,这个渺小的人类,当下的这个行为,究其根本,是对还是不对,我的依据是什么?对于以前的人,一部分是遵照“圣人之言”,按照所谓的“礼”来行事;一部分,宗教解决了其几乎所有的问题;而对于另有小部分人,就像苏格拉底说的,你去看那太阳,像康德说,你去看那天上的星辰。
太阳和星辰,投射到人类的思想之中,苏格拉底称之为“精灵”(《会饮篇》),康德称之为个人心中的“道德律”,我们习惯称之为“真理”的那些东西——谦卑、友爱、公正、人道……
对于今天的我们,这个“力量”又是什么?人们多半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靠我的“理性”。注意,这个时候,当我们再说起“理性”,它的内涵就不一样了。在自己的所谓“理性”的引导下,我们抬头远望,前方不见了星辰,不见了真理,能看到的,无非是利益,甚至就是具体的数字,在这样的目标的引导之下,我们的“理性”,无非就是一堆的计算,关于数字的计算,关于概率的计算,就像作者书中概括的,那是一种“计算概率的能力”P3
现代“理性”之下,“利益”成为了真正的“王”——“理性已经将这些行为或者方式移交给相互冲突的利益去做出终极裁决,这些利益似乎已经主导了我们的世界。”P7
说到这里,我们再去理解作者所怀念的那个“理性”,那个作者所痛惜的理性的“客观性”。
这个客观性,指的就是人类客观世界,所包含的那些“真理”,那些永恒的“真、善、美”,那些高高在上的“绝对”。书中开头所区分的“手段”与“目的”,这个“目的”,作者真正所指的,应当就是他脑海中所崇敬的一切的“真理”——那些的“终极目的”。
丢掉了“客观性”,这样的“理性”并不为作者所承认,感觉他是勉为其难地给了一个“主观理性”的名称。这个“主观理性”,正构成了我们今天人类,赖以生存,并引以为傲的行为准则。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启蒙”的思想解放之后,人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原来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一直被蒙在鼓里。我的世界完全应该,也完全可以由我自己来主宰,不是神,更不是国王或者领主,我的人生我说了算!
当主观理性占据了我们的大脑,“自利”便很自然地并且“排他”地成为了人类的逻辑主线和行为准则。今天有人说,“自利”的原则出自“理性”,恐怕几乎没有人会质疑,但作者想要强调的就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自利’的主观主义原则和他所表达的所谓‘理性’观念间存在着内在矛盾。”P18这个矛盾,来自于理性的(作者所坚持的)“容观性内核”的“必需”同“自利”的“主观性实质”之间的矛盾。
主观理性同工业化社会,两者可谓是相辅相成。前者推动着后者,以更丰富更高效,助力其飞速前进;而后者的发展,也为前者的蓬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现代工业化社会,其凝聚力只能来自于某些所谓“想象的共同体”的构建,而当“自利”,当“主观理性”成为了共识,甚至是“唯一”,这个“共同体”便只能依靠外力来维系。这一结果,更是促成了“理性”的所谓“工具化”的现代特征——“理性放弃了‘自治’,它就成了一种工具。”P19
于是乎,那些“客观”与“必然”,沦落为了口号和“概念”,“概念”只能是知识的素材,是技术的辅助,是修辞的手段——其本身成为了工业生产的一个环节。思考简化为了工业流程——思想被“工具化”,“人”成为了物和生产的奴隶。
完
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