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自己丢失了多久呢……
出发吧,
去寻找,
向着自由的方向。
今天读到这样一段文字~~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曾提过一个概念:“空心病”。
他发现北大有30%的学生有这种“病”: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而活;
需要被夸才能确认自己是OK的;
一旦工作或学习不够好,就觉得活不下去了......
不少学生读到了博士,却只想着自杀。
徐凯文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从小被功利的目标推着走,长大后缺乏价值观和意义感。】
我就是从小被功利的目标推着走的【曾经的孩子】。
那时,身为农民的父母最大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成为拥有商品粮户口的每月领工资的【非农户口】。
那时,读书是农村孩子唯一的出路。
高考前,班主任每天在班上重复着:穿草鞋还是穿布鞋,你们自己决定!
在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下,注定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我没死,只是伤痕累累……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整个学生生涯是一个灰暗压抑的世界。
那时,虚无感,无力感就根植于心了吧。
以功利为导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又能把孩子导向何方呢?
答案不言而喻。
尼尔《夏山学校》中讲到,夏山最大的优点是培养出了未被恐惧与仇恨摧毁的健康自由的孩子。
这些接受自由教育的孩子很少怀疑人生,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校长尼尔也笃信他们会实现自我。
人到中年,为人父母,才觉察到自己是人格如此不完整之人。
一直在竭力成长自己,通过看书、听微课、建群分享……总在找啊找,就像《失落的一角》中,那个不完整的“圆”,历尽艰辛,四处寻找自己失落的一角一样,我也在苦苦寻找自己。
李雪《走出剧情》中有一句话:
【女人的自我成长并不是为了取悦男人,
也不是为了保全婚姻而委曲求全。
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自由的人。】
深以为然。
我所渴望的“完整”,是人格健全。
我所追求的“自由”,是内心强大。
真相是,我曾经是一个患“空心病而”浑然不觉的孩子、现在是一个已经慢慢意识到了自己病情的中年人!
这条路,是如此漫长如此艰辛。
我把自己丢失了多久呢……
出发吧,
去寻找,
向着自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