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压力耗光团队底气:“鼓励式管理”才是长久发展的核心密码
“这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这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压力式管理”段子,戳中了无数职场人的痛点。在“狼性文化”盛行、内卷成风的当下,高压苛责似乎成了管理者眼中的“高效法宝”,但这样的管理真能让团队走得远吗?答案恰恰相反——真正能激活团队潜能、支撑组织长期发展的,是充满温度与信任的“鼓励式管理”。
“压力式管理”的流行,并非毫无缘由。部分管理者秉持“为你好”的初衷,认为高压能激发潜能;还有人将自身经历的高压模式照搬复制,或是为了维护权威而刻意打压;再加上部分组织对短期利益的追逐和“丛林法则”的推崇,让高压竞争成为常态。但这种管理模式的代价显而易见:它用否定和质疑挤压员工的心理空间,稀释团队归属感,让“怕犯错、怕批评”的防御心态取代“敢创新、敢担当”的进取精神,就像一根绷紧的皮筋,看似能暂时发力,实则早已埋下断裂的隐患。
与之相对,“鼓励式管理”的力量,藏在人性深处的渴望里。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早已证明,被信任的人往往能创造奇迹。鼓励作为正向反馈,能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大幅提升专注力与记忆力,让员工从“我可以吗”的自我怀疑,转变为“我能行”的坚定自信。谷歌“亚里士多德项目”的研究显示,当团队成员不必担心因认错、提问而受罚时,安全感会催生极致的敬业度;华为“炸开人才金字塔尖”的理念,正是通过鼓励批判性思维,让团队拥有了冲锋陷阵的底气。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能激发员工攻坚克难的拼劲,更能凝聚团队向心力,培养抵御风险的韧劲,让组织在长远发展中稳步前行。
真正的“鼓励式管理”,从不是放弃原则的“好好主义”,而是以建设性反馈为核心的智慧管理。它要求管理者跳出“对人不对事”的误区,用清晰的标准、常态的反馈机制替代苛责;它倡导从“补短板”转向“锻长板”,让员工在优势领域实现价值,激活内在驱动力;它更强调“一起干”的担当,而非“站着看”的指挥,管理者与员工共担责任、共享成果,才是最有力的鼓励。
管理是一门“博雅艺术”,精髓在于平衡与温度。当“压力式管理”还在依赖外力压榨短期效益时,“鼓励式管理”早已通过唤醒善意、激发潜能,为组织注入长久活力。职场不是“牛马”的竞技场,而是人的成长场。放弃高压控制,选择信任鼓励,才能让团队成员在尊严与认可中绽放光芒,让组织在凝心聚力中走得更稳、更远。毕竟,能支撑事业长青的,从来不是一时的高压冲刺,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