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有吃腊八粥的记忆。那时候,真不懂,也不晓得腊八粥一年只能吃一回,愰惚间只听妈妈说,“今夜吃腊八粥啦!”,便开心起来,便有了吃腊八粥的原始印象。
到了腊八节这一天,妈妈呢从前一天或者更早的时候便准备了,待自己年纪稍大后,才清楚妈妈要准备八样小菜放在粥中煮。那时是处计划经济下的物质短缺年代,自家的自留地也只有很小的一块,所以种菜蔬品种比较少。尽管市场上也有供应,但往往都要凭票购买,于是食材大多只能取自于自家的自留田地,有芋奶、山药、黄豆、赤豆、扁豆、青菜、大白菜等,有些年,妈妈不知怎么有了核桃、红枣、黑白木耳等稀有食材,便先不告诉我们,在煮熟了吃的时候让我们猜,猜中了妈妈会抿着嘴笑,笑容里全是妈妈的慈爱。
记忆中很小很小的时候,住的村子里还没有通电,天黑了,点上罩着玻璃罩子的煤油灯,全家人围坐在饭桌旁,饭桌边的土灶上,热气不断从盖在铁锅上锅盖的缝隙中冒出来,老灶头上方充满了热腾腾的蒸汽。腊八时节,气温很低天气寒冷,新出锅盛在碗里的粥还是极其烫,将碗捧在手里吃可以取暖,嘴里还不停哈着气,用筷子不停在碗里拌辨着,嘴巴里1、2、3……地念着,数着煮在粥里食材样数,更期待妈妈所煮的粥还藏着核桃等平时难得一见好吃的东西。惟有小弟,不懂热粥烫嘴的厉害,馋着吵着要吃,或有碗边烫着手,又烫着嘴,往往手舞足蹈而又哭笑不得,可怜兮兮的样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而爸爸呢,那时候大多会喝着烫热的崇明米白酒,喝一口吃一口粥内的菜。爸爸的酒量大,妈妈总是顺着爸爸的性子,辛苦了一年,就让他喝着痛快。一种满足感,一种庄稼人才有老婆孩子热炕头幸福的知足,掩饰不住地展露在爸爸的脸上。
还记得妈妈对我们讲,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父亲更是头头是道地吹牛,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有关节日起源有佛教说,有道教说,有古印度传说,有宋代、元代、清代等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记载。《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还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腊八节已成为中华民族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相传吃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到了如今物质丰富年代,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
现在,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当下网络时代,过节有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晒美粥,晒团圆,天各一方手机视频直播喝粥现场,可谓争奇斗艳各出奇招,将腊八节过得时尚意义。
坚持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掷地有声的誓言,不断挖掘丰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践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一个人应有的责任。看,这张题图便是今夜我家晒朋友圈的腊八粥,赞不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