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控制风向,但你可以改变帆向;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忽然有一天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恍惚间从内心深处发出来一声叹息:“哦!你也老了!”那么,要好好想一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除了工作还能做些什么呢?也许可以从前面的那段话里找到答案——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去拓展生命的宽度。生命的宽度在我理解应该就是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可以去旅行,去拓展视野,去感受和平常不一样的生活。
奔赴大山之旅,已经筹划了几个月,21年的一整个夏天都在筹备。从路线到装备,乃至精确到每一天的行程,一天开多长时间车,走哪些景点,在哪里落脚。当你决定独自一个人完成两千多公里的旅程时,身边的多数人会很不赞成的跟你说各种不确定因素,抑或是一种诧异的表情。但是,在我看来人生其实就是个未知数,不到盖棺定论的那一天,谁也说不准未来会怎样。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人终究会一天天老去,身体会一天天退化,就像那首歌词里写到的“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你还在这里徘徊等什么,花落又一年,沧桑写脸上,迎着风别回头,出发!忙忙碌碌的你我在生活里挣扎,朋友啊,给自己放个假吧!”不过很可惜,21年的疫情时断时续,旅行总未成行。
终于等到24年这趟奔赴大山的旅行正式开启了。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沿着既定的路线,一步一步接近目的地!夜宿咸阳,又到宝鸡,在宝鸡参观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在这些千年的青铜器上,看到了老祖宗的智慧。四平八稳的鼎;小巧精致的爵;古朴无华的青铜剑;细腻逼真的青铜羊青铜牛;如此等等。各色各型青铜器有千百种,大件青铜器上的纹路,如同蜿蜒曲折的无数小蛇攀附在上,还有的纹路如波涛翻滚的浪花,做工精细叹为观止,令人啧啧称奇。这些青铜器用途各异,有的是摆件有的是装肉盛酒的,今人用来吃饭盛菜的器皿也不过是些锅碗瓢盆,上面哪儿有那么多装饰纹路,古人的这些青铜器还大多是镂空制作的。由此可见,古人的附庸风雅是今人无法比拟的。
离开宝鸡,一路向西,来到了临夏。晚上逛一逛八坊十三巷,这里的建筑感觉都很新,最有地方名族特色的应该是清真寺,不过好像不对游客开放,在大门外可以听到里面大概是做功课的朗朗念诵之声,各种的小巷子特别多,四通八达的,很多也是有人居住的。小巷晚上在灯光的映衬和装饰下,显得幽静而古朴。走在临夏的街头,可以看到不少带头巾的女人,老少都有,年轻的女人带的头巾比较有设计感,特别是头巾上的花样还有颜色都很讲究,不同于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阿拉伯的穆斯林,仿佛头巾只有黑色或者白色,给人永远是厚重的历史感和循规蹈矩,而在这里看到的更多是频添了些许现代感和美感,多像是装饰。
过了临夏就要往南转,甘南的碌曲县是下一个目的地,从现在开始就没有高速了,只有国道,首先要去是一个叫做“甘加秘境”的地方,当车子按照导航从国道拐下去,进入一片大草原的时候,我有些犹豫了,因为在眼前延伸出去的是一条普通的水泥路,关键是这水泥路特别窄,两边上还有一定的高度落差才到草地上,大部分的地方只有一个小车的车宽,要想错车只能开到一些专门的错车区。我有点想打退堂鼓,可是想想那么大老远的路,来都来了,也不能半途而废啊,好吧!那只能硬着头皮开过去了。好在这一路车辆比较少,偶尔几个车从对面开过来,基本都是车辆底盘比较高的那种,可以一边侧轮胎压在草上,错完车也可以很轻松的回到水泥路上。就这样,还算顺利的一直开到了一座山顶上,山顶上有一个停车场,今天山顶的游客不多,有那么十几台车,沿着停车场修了一圈实木步行道,走上去就可以欣赏四周围跌宕起伏的山峦和山腰上一片片的草场。要问这里风景如何?感觉再多的语言和文字都无法很清晰的表述出来,站在步行道上往四周眺望一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峡谷地段,远处山涧里还有一些薄雾,大山在四周环抱,正前方的山腰上居然还有一座寺庙,确实跟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座寺庙的规模我觉得应该算的上是一座中等规格的庙宇了,典型的藏传佛教规制,金顶红墙,庄严肃穆,隐隐约约可以听到僧人们诵读的声音。这让我回想起,在过来的路上,在宁夏境内的时候,路旁的村庄里好像都会有一个清真寺,而进入甘南地界,路过的村庄里好像都有个佛塔,只是大小规格不同。
远处山腰里的寺庙显得那么的孤独,静谧,完全不似其他寺庙,它远离尘世,远离喧嚣,就静静的坐落在大山里。这里的僧人想要出山确实需要大费一番周折,不过,这么幽闭的环境,也刚好能静心做禅论道。望着四周环抱的大山望着宁静的山谷,可以给人心灵的抚慰,也可以给人超凡脱俗的力量,静静体会一种来自大山的宁静。
回来的路上,遇到点麻烦,在没有错车区域的道路迎面遇上一个小货车,也不知道是我觉得自己是艺高人胆大,还是想碰碰运气,跟人家的小货车就在窄窄的道路上错车,他那边是有护栏的,而我这边上就是一道排水沟,轮子如果掉下去也就上不来了,反正就这么硬着头皮直接错车,好在是有惊无险的过去了。现在想想就觉得后怕,万一轮子掉下去,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不是要困在这儿哪儿也去不了了,还是没经验,应该下车看看,可以做到心里有个数,这样子完全是把身家性命交给佛祖了。
离开了甘加秘境,继续往南走,就到了拉不楞寺,寺庙位于一个县城内,与之前山里的寺庙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所在,整个寺庙的规模也比较大,而且游客众多,停车场也大,需要买门票才可以进入。进入寺庙里,感觉里面像是一个藏族人的聚居区,有商店有医务室还有民居。里面能够看到很多穿着红色僧袍的僧侣,岁数上看都不大,小的可能只有十几岁,一般都是二三十岁的样子。这里的房屋内部一般都不让游客进,只是在马路上瞎转悠,有些寺院周围聚集了很多穿着藏族服饰的老人在沿着房子转圈,咱也跟着转了两圈,主要是看看寺院的建筑特色,这里的寺院比汉族区域的佛教寺院更加的高大,建筑上没有太多的装饰物,就是挂在外墙上的经幡比较多。藏传佛教也算是佛教里比较有地域特点的宗教,离开了藏区感觉就没有了。寺院的旁边还有一条河,看见几个穿红袍的僧人坐在河边的岸上吹一种特别特别长的喇叭,我在想,这种喇叭大概需要很大的气力才能吹响,从对嘴吹的地方到喇叭口怎么说也有三米,要想吹响它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几个僧人都很小,估计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喇叭的声音很低沉,很浑厚。
再继续出发就到碌曲县,一路上,最常见到的就是牦牛和山羊,山坡上,草地上,河谷里,到处都是。想来这种地方,也无法种庄稼,确实天气干燥,岩石较多,土地贫瘠,不适合生长农作物。我看到路上的大货车特别多,应该都是送日用生活品的,可能还有一些新鲜蔬菜瓜果之类的,肉估计也就只有牦牛肉和羊肉了。路上给这些放牧的牛群羊群让路也是常有的事情,这些牛啊羊啊的可是牧民的宝贝,可不能随意撞到,不然少则七八百,多则大几千块就要搭进去了。
碌曲县海拔3500多米,这一路上也就在拉不楞寺旁的小山往上爬的时候感觉上不来气,其他的时候并没感觉特别不舒服。但是,不知道为何,到了碌曲就感觉脑袋疼的厉害。在县城里随便找了一家客栈,服务台里坐着一个大概二十多岁的藏族小伙,给我开了一个三楼的单间,店里没有电梯,我背着行李拿着房卡,气喘吁吁的爬到三楼,在房间门口刷了半天门锁也没反应,于是,又下楼找他,他说可能门卡有问题,给我重新在电脑上刷了一遍,我再次气喘吁吁的爬上三楼,刷了半天还没反应,于是,再次找他,他说可能刚才没刷上,又刷了一遍,我又又气喘吁吁的来到三楼,还是照旧。下楼找他,他也急了,这次跟我一起爬上三楼,没想到他一次就把门刷开了,我去!原来我把门卡刷错位置了。大概是因为缺氧,脑子也不好使了。
从家里带了一个电饭锅,这次出来这些天只在外面吃了一次饭,其他时候都是自己做,一般是稀饭馒头加鸡蛋火腿肠,看看带的面条所剩不多了,就想着一次倒进锅里吃完拉倒,这顿晚饭,做了一大锅面条子,当天晚上吃完,就感觉不对劲了,脑袋疼的厉害,喘不上气。后来才知道,缺氧不能吃太多,吃多了会加重肠胃负担缺氧更厉害。就这样一晚上基本没怎么睡,迷迷糊糊的睡两个小时就醒了,半夜里感觉喘不上气的情况特别严重,仿佛有人把脖子给掐住了一样。起床把房间的窗户,大门全打开了,就想有点空气可以进来能好受些。不过问题是,这地方的夜晚是真的很冷,虽然是六月,但是晚上在室外说话居然可以看到嘴里吐出的白汽。为了透气屋子里很快就冷到不行了,只能关门窗。接着再睡两个小时又醒了,真想现在立刻马上就开车逃离。终于,渐渐的天亮了,天气很不错,阳光明媚的,赶紧找昨天那个藏族小伙退房。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反复打了服务台上的电话也没人接听,心想这人怎么这么懒,太阳都升起来老高了,还在睡觉吗?看看表,八九点了,不能等了,把房卡放进服务台抽屉里,走人了。
一路上逃也似地跑,就想早点到海拔低的地方去缓缓。这次确实是大意了,没有把高反当回事,想当初在玉龙雪山的时候也有三千多米,感觉身体没什么不适,就没做任何准备,没想到啊,没想到,真的出现高反了,头疼还能忍,喘不上气的感觉太难受了,好像马上要窒息一样。本打算下一个目的地是去迭部,扎尕那,据说那里的风景又是别样的好,可是看来这次是没办法去了。不过,一路上的风景也都很好,在这个季节里,蓝天,白云,绿草地,牛羊,牧人和雪山。每一处都可以慢慢欣赏细细品味,洗涤双眼洗涤心灵,看到了不一样的山,不一样的牛羊,不一样的天空,还有不一样的人,也算不虚此行了。
舟曲,一个熟悉名字陌生的地方。终于从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来到了一千多米的舟曲县城。看到这个名字让我想起地震和泥石流,这里是当年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也是十年前泥石流的重灾区。来到这里,看到县城周边的山就知道为什么了。这里的山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又高又大,而且山势特别的陡峭,上下如同刀劈斧裁的一般,“山就在那里,山不向我走来 我便向山走去”,这句话在这里用,可以理解为山太高太大,它就在我面前,仿佛触手可及,但是,我却又无法轻易触摸到它,我只能仰望它巍峨的身躯。还可以领会到另一点,那就是人在大自然面前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一个县城就这样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峡谷地带,空气很好,环境很好,我觉得这里非常适合疗养身心。离开的时候我曾想如果再有机会,我还会来这里,住上一个星期,好好疗养身心,体会体会深山氧吧的感觉。
天水麦积山,一个我小学就知道的地方。这里出名的就是石刻,一座山全都是石刻雕像。不去不知道,去了就后悔。麦积山石窟确实名声在外,但是,真正去了,才知道原来以为规模很大,其实,就是一座山头,整个山头都是石窟石刻,大的有七八层楼那么高,小的估计和手掌那么大。特别之处就在于人观看的时候是沿着垂直的山体往上爬着看的,边爬边看,山体是上下90度的垂直形态,并不是常见的带坡度的山体,也就这点特别之处。雕刻的佛像,在其他地方看多了也都是大同小异,估计也就只能是专业考古的人才能看出差异。主要问题在于石刻景区范围不大,但是周边商业气息太浓厚,开车本来可以一直开到山脚下,可惜停车场修在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非让你坐景区大客车才能进,景区里各种商贩跟集市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人生路漫漫,惊喜和遗憾总是相伴而行,我们总是在平淡中找寻惊喜,在失落中体味人生。一次旅行,有收获也会有遗憾,收获的就好好珍惜,遗憾的就好好总结,未来再好好弥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