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三年(己酉,前492年)
哀公,鲁国第二十五任国君,名蒋,一作将,定公之子,夫人定姒所生,前494年即位,在位二十八年。谥法:“恭仁短折曰哀。”二十七年,哀公为三桓所迫,奔越,第二年回国,死于有山氏家,子悼公宁立。孔子修订《春秋经》文,相传绝笔于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句,以下至孔子去世时(哀公十六年)的《春秋经》文,皆出弟子手。《左传》记事至哀公二十七年,另附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事。哀公时期,鲁国外交还能勉强维护尊严,但是,有孔子这样的国老,有子贡这样的外交家,他们都不被重用。鲁国于哀公七年侵略邾国,随后招致吴国的讨伐。哀公以个人喜好行事,国人失望,同时,三桓专横跋扈,最终导致君臣矛盾激化,哀公逃亡。这一时期,晋、楚势力衰落,已经无力称霸,东南的吴、越两国形成争霸局面。哀公元年,吴国为报槜李之战,攻入越国,大败句践。越国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告诫,与越国讲和。夫差以为越国从此不足为患,于是挥师北上,争霸中原。在此期间,越王句践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哀公十三年,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上与晋国争霸时,句践攻入吴国都城,大败吴师。哀公二十二年,越灭吴,夫差自缢。此后,越国号称一时霸主。
【春秋经】
五月辛卯[1],桓宫、僖宫灾[2]。
【注释】[1]辛卯:二十八日。 [2]灾:天火,即自然发生的火灾。
【集解】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天火曰灾。
【白话】五月二十八日,桓公庙、僖公庙发生火灾。
【左传】
【原文】夏五月辛卯,司铎火[1]。火逾公宫,桓、僖灾[2]。救火者皆曰:“顾府[3]。”南宫敬叔至[4],命周人出御书[5],俟于宫[6],曰:“庀(pǐ)女而不在,死[7]。”子服景伯至[8],命宰人出礼书[9],以待命。命不共,有常刑[10]。校人乘马,巾车脂辖[11]。百官官备,府库慎守[12],官人肃给[13]。济濡帷幕,郁攸从之[14]。蒙葺公屋[15],自大庙始,外内以悛[16]。助所不给[17]。有不用命[18],则有常刑,无赦。公父文伯至,命校人驾乘车[19]。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20],命救火者伤人则止,财可为也[21]。命藏《象魏》[22],曰:“旧章不可亡也[23]。”富父槐至[24],曰:“无备而官办者,犹拾沈也[25]。”于是乎去表之槁[26],道还公宫[27]。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28]!”
【注释】[1]司铎:宫名。 [2]火逾公宫,桓、僖灾:大火从鲁国都司铎宫烧起,越过公宫蔓延到桓公、僖公二庙。 [3]顾府:众人先注意到财物,因此高呼照顾好府库。府,府库。 [4]南宫敬叔:孔子弟子南宫阅。 [5]周人:掌管周书典籍之官。御书:送给鲁国国君看的书。 [6]俟于宫:让周人在宫里守候。 [7]庀女而不在,死:交给你保护,如又损失,受死罪。南宫阅首先关心周代典籍。庀(pǐ),借为“庇”,庀女即庇于女(汝)。 [8]子服景伯:子服何。子服昭伯之子。 [9]宰人:主管礼仪之官。 [10]命不共,有常刑:不遵守命令,按规定处罚。景伯命令抢救礼仪之书。 [11]校人乘马,巾车脂辖:校人驾上马,巾车往车轴两头加油,都在整装待命。校人,管马的人。巾车,管车的人。 [12]百官官备,府库慎守:百官各守其职,府库加强戒备。 [13]官人肃给:管食宿的做好各种供应准备。官,同“馆”。 [14]济濡帷幕,郁攸从之:把帷帐用水浇湿,然后顺着火势往前,把附近的房子用湿帷帐盖上。郁攸,火气。 [15]蒙葺公屋:公屋也用湿帷帐盖起来。 [16]自大庙始,外内以悛:从太庙开始,由外到内按次序蒙盖公屋。 [17]助所不给(jǐ):人力物力不足,有人支援。不给,不足。 [18]不用命:不服从命令。 [19]乘车:公车。 [20]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怕被火烧到,季桓子为哀公驾车站在象魏外。象魏,宫门外的楼观。 [21]命救火者伤人则止,财可为也:人受伤就停止,因为财物是可以再造的。季桓子重人轻物。 [22]《象魏》:象魏是悬挂法令的地方,因此又指法令。 [23]旧章:指既定的法令文献。 [24]富父槐:鲁国大夫。 [25]无备而官办者,犹拾沈也:平时没准备,临时让百官仓促办事,有如要拾起地上的汤水一样不可能。沈,汁水。 [26]表:火势所向之处。槁:干枯易燃物。 [27]道还公宫:开辟火巷环绕公宫,断绝火势蔓延。道,隔火的火巷。还,同“环”。按,古代火灾不易扑灭,鲁国人在大火面前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28]其桓、僖乎:古制五代以上的祖庙应拆毁。鲁桓公于哀公为十世祖,僖公为七世祖。所以孔子听到火灾,猜测是桓、僖二庙,其不拆毁而被大火所焚,也是可能的。按,桓、僖之庙不毁,杨伯峻认为季孙、叔孙、孟孙三家皆桓公之后,三家用事,尊其始祖;且三家用事始于僖公,故不毁僖庙以报德。
【集解】夏,五月,辛卯,司铎火。司铎,宫名。铎,待洛切。火逾公宫,桓、僖灾。桓公、僖公庙。救火者皆曰:“顾府。”言常人爱财。南宫敬叔至,命周人出御书,俟于宫,敬叔,孔子弟子南宫阅。周人,司周书典籍之官。御书,进于君者也,使待命于官。阅,音悦。曰:“庀女,而不在,死。”庀,具也。庀,匹婢切。女,音汝。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礼书,景伯,子服何也。宰人,冢宰之属。以待命。命不共,有常刑。待求之命。共,音恭。校人乘马,巾车脂辖,校人,掌马。巾车,掌车。乘马使四四相从,为驾之易。校,户教切。乘,绳证切。下同。辖,户瞎切,本又作辖,同。为,于伪切。易,以豉切。百官官备,府库慎守,官人肃给。国有火灾,恐有变难,故慎为备。难,乃旦切。济濡帷幕,郁攸从之。郁攸,火气也。濡物于木,出用为济。济,子细切,又子礼切。帷,位悲切。幕,音莫。攸,音由。蒙葺公屋,以濡物冒覆公屋。葺,七入切,又子入切。自太庙始,外内以悛。悛,次也。先尊后卑,以次救之。悛,七全切。助所不给。有不用命,则有常刑,无赦。公父文伯至,命校人驾乘车。乘车,公车。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象魏,门阙。命救火者伤人则止,财可为也。命藏象魏,周礼:正月县教令之法千象魏,使万民观之,故谓其书为象魏。县,音玄。曰:“旧章不可亡也。”富父槐至,曰:“无备而官办者,犹拾沈也。”槐,富父终生之后。沈,汁也。言不备而责办,不可得。父,音甫。槐,音怀。辨办具之办。拾,音十。沈,尺审切。北土呼汁为沈。于是乎去表之槁,表,表火道。风所向者,去其槁积。去,起吕切。槁,古老切。向,许亮切。积,子赐切。道还公宫。开除道周匝公宫,使火无相连。还,本又作“环”,户关切。又音患,同。
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言桓、僖亲尽而庙不毁,宜为天所灾。
【译文】夏五月二十八日,司铎发生火灾。火势越过公宫,烧到桓公庙、僖公庙。救火的人都说:“要照看好府库。”南宫敬叔到来,命令周人搬出送给鲁国国君看的书,让他在宫中守候,说:“就交给你了,要是书受损,将处死你。”子服景伯到来,命令宰人运出礼书,等待命令。要是不遵守命令,按规定处罚。校人套上马,巾车给车轴涂上油脂。百官坚守自己的岗位,府库加强看守,官人认真保障供应。用沾湿的帷幕,覆盖火场附近的房屋。公屋也用湿帷帐盖起来,自太庙开始,由外到内按次序蒙盖公屋。随时增援人力物力的不足。有不服从命令,按照规定处罚,决不赦免。公父文伯到来,命令校人套上哀公所乘车。季桓子到来,驾车把哀公送到象魏外面,命令救火的人要是伤了人就停止救火,因为财物是可以再创造的。命令把《象魏》收藏好,说:“旧的典章不能丢失。”富父槐前来,说:“没有准备而要百官仓促备办,就如同要收拾起地上的汤水。”于是清除火势蔓延方向的易燃物品,环绕公宫开辟防火道。
孔子在陈国,听说火灾,说:“恐怕是桓公庙、僖公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