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继位后,讨厌长安气候干冷,感觉洛阳这地方不错,两山夹峙两河贯穿,气候宜人,是数朝古都,于是派人来洛阳勘察。汉魏故城位置当然不错,只是已成荒郊野岭,且腐败血腥气太浓,于是在汉魏故城西九公里处,再建洛阳新城。
主持东都再建的是宇文恺、杨素,两人根据洛阳山川地形,结合星象,开始布局。宫城是帝王居所,对应紫微星座,居于天汉(银河)西北部,应天门也就是天阙,在其东南侧,越洛河与定鼎门、伊阙对应,洛河东北与洛河南岸分别为市场与里坊。古代洛河之上没有调节水量的水库,洛水至陕南发源,一路接纳千沟万壑,至洛阳已成浩荡之势,来自西北的货物乘舟沿河而下,在运河未修前,船只直达黄河。
既然洛阳新城依洛河南北排开,怎样沟通,就成了一道难题。
之前洛河上也有桥,不过是临时建筑,每年雨季就被冲毁,之后再修。宇文恺杨素奉皇帝之令营建东都,就不能胡乱应付。经过勘察,在洛河较窄、连接宫城与天街处修桥成为必然。最初的桥为浮桥,将船用铁链固定,上面铺上木板,由于船大链粗,车量马匹通行不成问题。洛河南北两岸建有两个门楼,将铁链固定,根据水势大小,拉紧或者松动铁链,以减轻水的冲力。为解决航运问题,河中间的船只可以松开,等船只过后再连上,这些技术放在当代没什么问题,在隋唐时代,可是高精尖技术。既然将洛河比银河,那么该桥就是天津桥,意思是银河疆界上的港。
浮桥优点是灵活机动节省成本,最大的缺点是不耐水冲,屡坏屡修。天灾不可怕,人祸令人忧,隋未大乱时,李密造炀帝的反,攻下洛阳后一把火将浮桥烧断,从此两岸虽成天涯。
唐朝建立初期,洛阳南北交通也是在凑和中度过。到了开元年间,玄宗令人重修洛阳桥。为什么唐玄宗对洛阳这么关心?年轻时唐玄宗就生活在洛阳,故宅在现在洛阳桥南国花园内。当了皇帝就爱忆旧,每回到洛阳,就为渡河发愁,好在玄宗位居九五一言九鼎,一声令下,工匠影从,很快在天津桥旧址修起一座石桥。该桥长三百步,宽二十多步,桥上有四角亭、雕花栏杆、表柱。桥下是石墩、石柱。石墩为龟背状,石柱为三角形,便于泄洪。桥南北建有酒楼,其中以桥南董家酒楼最为著名,李白初到洛阳,洛阳权贵、好友在董家酒楼为其接风。酒楼高十数丈,登楼观看,天津桥如伸开的翅膀轻抚两岸,北边是巍峨雄立的宫城,南边是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里坊集市。李白来洛阳是正是春天,李白轻吟:“谁家白玉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在董家酒楼饮至深夜,推窗远望,一轮弯月西天挂,两颗孤星天汉悬,洛水粼粼银波荡,疑似长龙横卧波,城中寺院传来钟声,宏阔幽远,动人心魄,引得李白诗兴大发。李白是个游子,看遍天下美景,写下无数诗篇,晚年还对天津桥、董家酒楼念念不忘:“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这诗当然是吹牛,董家酒楼可不是为李白建的,因为在他来洛阳前,董家酒楼就存在好久。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他最喜欢的地方一个是龙门山,一个是天津桥,每年春秋天,爱到天津桥闻花赏月:“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刘希夷、李益、孟郊等诗人都在天津桥留下美好的诗篇,天津晓月也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天津桥南是著名的天街,天街向直通定鼎门,长五公里,东西宽三百米,是隋唐时期大型活动的主场地,每年上元节时,皇室在此组织歌舞、杂耍等活动,通宵达旦达半月之久。皇帝居宫城,达官贵人则居洛南,观德坊、修文里、崇文里、履道里等里坊有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杨贵妃、太平公主、金城公主、裴度、白居易等人故居,可以说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都在洛阳置有宅所。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洛阳在隋唐时期昙花一现后,又进入乱世。安史之乱起,洛阳城数次被破,唐王室甚至请胡兵平叛,并许诺他们大掠三日,洛阳城内血流成河,巍峨宫阙化为尘烟!
唐中后期,天津桥屡被水冲。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赵光义出生在洛阳,将洛阳定为西京,重修天津桥。康王泥马南渡,洛阳被金人攻陷,地位一落千丈,天津桥被冲毁后,再也没有重建。天津桥遗址被泥沙埯盖,到了现代竟不知其具体位置。民国时学者认为,天津桥在今洛阳桥东,并建亭立碑为纪,直到2000年通过考古发掘,才确定天津桥具体位置,在今洛阳桥西数百米处,枯水季节,几根残柱孤零零地立在河中,向人昭示着曾经的辉煌、毁灭与残存,历史仿佛走远,但并未走远,他离我们很近很近。
洛阳现在建了许多桥,凌波桥、瀛洲桥、西苑桥、王城桥、牡丹桥、洛阳桥、天街桥,一个个美伦美焕,仿佛盛唐再现,但是,伫立在天津桥断垣残壁前,不禁悲从中来,这些桥的命运能躲过天津桥数度兴废的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