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知蜜读631】2017/09/06星期三 荐书蜜友:Yoma-Liang
文:文学城
我们家的名校梦从妈妈就开始了。妈妈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之一,记忆力好得惊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她七十好几了,如果我填张什么表要她的身份证号码,她都还随口就可以说出来。听说妈妈上中学时是一名成绩优异的高才生,我一点也不惊讶。
既然是好学生,当然想上名牌大学,妈妈打算报考北大,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给她丢了个曲线球。妈妈的出身是“工商业兼地主”,父亲挨过不少斗,已经患病去世,母亲一人在乡下守寡。这样一个剥削阶级的母亲居然要成为作文的主角,这件事情让妈妈慌了神。如果将自己的母亲写成正面人物,等于是给地主分子涂脂抹粉;但要把自己的母亲写成负面人物,又实在无法做到。不管怎么样,评阅试卷的人一看“母亲”是个地主婆,一定不会给高分,甚至说不定当场就会把这名考生刷掉。但如果把母亲写成普通劳动人民,又等于是向党和人民撒谎。妈妈本来就出身不好,夹着尾巴做人,胆子很小,这个险她不敢冒。这么思前想后,心里七上八下,妈妈根本不知如何下笔,最后写出了一篇连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的语无伦次、漏洞百出的文章。而语文考试的失利让妈妈乱了阵脚,剩下的其他科目也考得不理想。到头来,北京大学没考上。
当我知道这些往事时,妈妈已经人到中年。谈起当年考大学的经历,她似乎并没有特别失望。“如果不是这样,我也不会遇见你爸爸呀,”她豁达地说。确实,人生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一步棋走得不一样,整个人生都有可能改观。而妈妈纵观自己的人生,觉得还是很不错的;考上了北大,也不见得就比今天更好。但虽说如此,我还是会试图想像她当年的心境。当时的人没有现在的名校狂热,地主婆的母亲不会是“虎妈”,邻里乡亲也不会互相攀比“你的孩子考上了哪所大学”。但没上成梦寐以求的大学,失望是难免的,我一想起来,还是替妈妈感到心痛。
可能跟自己高考失利没上成理想大学不无关系,妈妈对我们的教育从来都特别上心,尤其是如果我们考试时因为粗心或什么原因没能发挥自己的水准,爸爸妈妈都会铁青着脸,声色俱厉地批评我们,让我们羞愧得无地自容,仿佛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错。我想妈妈还是不希望她的经历在我们身上重演吧。但历史还真的重演了:姐姐考大学也考得不理想,并因为分数上些微的差距,上了一所比预期的差一档的学校。爸爸妈妈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幸运的是我没有让他们失望。经过多年的锤炼,我应付考试的技艺早已炉火纯青,轻而易举就进了中国最顶尖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我来美国留学,又进了美国最顶尖的学校。
我的母校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定是让父母感到非常骄傲的。有一年回国看父母,正逢姐姐的儿子考大学。他也继承我们家会念书、会考试的基因,上了我的母校。那个夏天,每次我陪妈妈外出,走在路上遇到熟人,大家都会兴致勃勃地谈论今年的高考,细数谁家孩子上了哪所学校。姐姐的儿子被北大清华争抢的消息早就传遍了邻里,每个人看到妈妈都会跟她提起这件事,祝贺她,恭维她,说得妈妈眉开眼笑。可以想像,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应该也是这种景象。我想起The Joy Luck Club中把女儿的奖状举在手上外出的中国城的母亲,觉得妈妈跟她有点像。但与Joy Luck Club中的女儿不一样的是,我对妈妈一点都没有责怪和嘲讽的意思。恰恰相反,我真心替妈妈感到高兴。我出门在外,离家这么远,把陪爸爸妈妈的事情都丢给了家乡的姐姐,心里有时是很惭愧的。唯一感到安慰的是,我当年的“成就”给妈妈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和自豪。我很高兴我可以以这种方式,给妈妈一些回报。
3
至于我自己,上名牌大学当然是高兴的,在学校的时候,也以自己能进入这个精英群体感到自豪。离开学校后,名牌大学的光环还是挂在头上。随便什么时候,尤其是遇见新朋友时,如果把这些名字抛出来,都会让人肃然起敬,自己也会油然生出一种骄傲。但除此之外,名牌大学的价值就有限了。职场上都是靠本事吃饭,每一点进步都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努力。名牌大学如果教给了你在职场上进步的本领,使出来当然管用,但很少有人会因为你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为你提供任何捷径或方便。
当然这种时候也是有的,我遇到过两次。2000年,我在一家红得发紫的电子商务公司工作,突然互联网的经济泡沫破灭,公司开始大量裁员,每几周就会裁一次。裁员一般在星期五进行。裁员结束后,领导把大家叫进会议室,说被裁的已经走了,留在这里的都很安全,大家回家去安心度周末吧。这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悄悄打量一下四周,看看有谁不在我们中间。但看到的面孔就看到了,没看到的却一时想不起来,所以这一轮裁员的详情还是扑朔迷离,往往要等下星期回来上班时,才能慢慢知道全部真相。
有一个星期五,公司又进行了一轮裁员,我们又经历了裁员后的会议,然后心怀侥幸地回了家。星期一我跟平时一样去上班,一到公司就去找老板,却发现老板的办公室空空如也:里面不但没有人,连东西都搬了个一干二净。再去找组里其他人,也都没找到。我慌了神,知道他们被裁了。既然整个组都被端掉了,我怎么可能漏网?一定是人事部门的人出了纰漏,忘了通知我。我忐忑不安地去找老板的老板。老板的老板关上办公室的门,告诉了我星期五发生的事。原来,星期五的裁员名单确实包括我们整个部门,我的名字也在上面。但负责硅谷办公室的副总裁对总部的人说,其他人都照你们的意思,但这个人你们必须留下。她是某某大学某某专业某某学位的获得者,这正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概他的口气很强硬,可能还拍了桌子,最后公司才把我的名字从名单中划掉。
其实我加入这家公司的时间还不长,对公司并没有杰出贡献。这一次免于被裁员,只能说是名牌大学的光环起了作用。
还有一次名牌大学的光环也帮了我的忙。当时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在事业上很久都没有进步,正感到很郁闷。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关于怎么舒解压力的短训班,班上不到10人,其中有一个人与其他人明显不一样。其他人都说自己参加短训班是为了学习放松自己的技巧,唯有这个人说他想学习一些技巧,好让自己不给身边的人施加太大压力。一听就知道他来头比较大。
第二天中午我到餐厅吃饭。平时我几乎从来不独自吃饭,但那天正好有什么事落了单。买好饭刚坐下,突然有人在我旁边说,我可以跟你一起吃饭吗?我一看,就是昨天那个大人物。我当然说可以,于是我们面对面坐下来。聊天中,我知道了他工作的部门,感到他们部门可能有适合我的工作机会,于是告诉他我在某某大学的某某专业获得过某某学位,不知他们是否需要这样的人。他马上眼睛一亮,说他们需要,并立马掏出手机,给手下的六七个领导写了一封邮件,说他“serendipitously”地认识了我,希望他们都跟我谈谈。这时我才知道,大人物是个EVP,我们公司一个很大的部门都在他的管辖之下。这顿午饭后,EVP手下好几个部门的领导也相继跟我吃了午饭,不久我就转到了其中的某个部门。进去时,EVP还写了邮件向部门介绍我,把我吹捧了一番。一年后,公司内部权力斗争,EVP被挤走了。但我换工作之后确实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或许跟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
在这两件事情中,我的名校牌子当然是起了作用的。但这两件事情很孤立,在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相对于那么多无法凭名校头衔吃饭的日子,显得很微不足道,是exception而不是norm。
我对自己的弱点很清楚。我是个书呆子,情商很差,进入职场至少十年后,才有比较正常的沟通能力,所以我在职场上进步是很慢的。如果我一出学校就有比较高的情商,就有大部分在美国受教育的年轻人所拥有的沟通和领导才能,即使我上的不是名校,我也会比今天干得好。这样的例子身边比比皆是,只不过主角通常不是中国人罢了。即使现在我的沟通能力比较正常了,其他很多在职场上很重要的素质,像高能量、抗压性、决断力等,都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准。我的老板没在美国念过一天书,但既能跟人勾肩搭背,抽烟套近乎,又能霸气十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得理不让人,无礼狡三分。虽然我看不上他的逻辑思维,他的表达也远不如我清晰明了,但他是我的老板,而不是相反,没有人会感到惊讶。
就在我们兢兢业业地想在事业上更上层楼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一天一天长大,到了上大学的年龄。
我们硅谷的华人圈里名校情结是很严重的。
父母们最爱交流育儿经验;谁家的孩子上了名校,大家都会兴奋地奔走相告。我当然知道名校好,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但对名校的局限性也认识得很清楚,知道名校并不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我想让孩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想让他们满脑子都被名校塞满。所以我从来不跟孩子说你以后一定要上麻省哈佛,也尽量避免在家里眉飞色舞地津津乐道谁家的孩子又上了什么名校。
当然孩子是不可能与世隔绝的。尤其是上高中后,从同学处,从学校和社区里,我们多少也还是传染了一些名校狂热,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能够我行我素,保持自己的本色。但到了女儿申请大学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定力也不够,也慌张起来。我知道女儿是好学生,上一所最好的州立大学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我心里真的希望她进入更难进的顶尖私立名校。我心里很清楚,上Berkeley、UCLA还是上私立名校,并不是她将来事业是否成功、人生是否幸福的关键,更重要的还是她自己的性格、能力和素养。但为什么我还是那么渴望她上私立名校呢?想来想去,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希望有一个名牌挂在她身上。所以,我一直不以为然的其他华人的名校情结,我也一样有,一样严重。人家爱虚荣,追名牌,我也一样。
女儿的学习成绩虽然还好,在学术上的表现跟其他中国孩子比却很一般,因为她除了学校那几门功课外,没有任何其他课外学术活动。但她是varsity足球队的队长,又是校报的总编,虽然也被某些她向往的名校拒绝,还是进了排名很靠前的名校。因为有这样的结果,我才觉得我对女儿的这场教育实验算是没有失败,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但这一两年来,我对自己教育女儿的思路也产生了一些怀疑。有些过去懒得做或不屑一顾的事情,现在我觉得可能也很有价值。比如如果引导女儿多学数学,还是会为她以后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如果夏天送她去上挑战性强的夏令营,而不是让她在家里放羊,也可以让她多接触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有更广阔的眼界和兴趣。有些我认为对孩子管得太多太严的父母,照样和他们的孩子有很亲密的关系;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成长空间,也未见得孩子就更加成熟和独立。
而且对父母来说,到底是最希望孩子上名牌大学让自己脸上有光,还是最希望孩子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还是最希望孩子体贴父母、善解人意,在生活的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因为教育不是一件可以在实验室重复的事情,而且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到底怎样做才正确,永远都说不准。也许还是像妈妈一样,珍惜现在的结果最好。
中国人的名校情结一直是一个让我很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对名校这么热衷,当然是因为我们钟爱孩子,重视教育,但其中也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名牌效应、虚荣、面子、好胜心、不安全感等。而且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理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从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到我对女儿的教育方式,都多多少少看到了这一点的影子。这些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来的理念,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可能只是偏见。
但不管我们的名校情结是轻是重,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如何各不相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都在尽自己的能力,让我们的下一代有最好的机会,享受最丰盛的人生。这一份天下父母心,永远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