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 (1).jpg
《我与地坛》是我读的第一部史铁生的作品。这本书讲的是作者与他家附近的地坛公园的故事,以及他从小到大经历过的人和事。读完整体感觉语言非常平淡朴素,常用倒叙的手法,喜欢叙事和说理。接下来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说:童年篇和成年篇。
在童年篇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八子。八子是史铁生小学时的一个同学,他有十个兄弟姐妹,他排第八,所以叫八子。八子家里很穷,穿的衣服都是由哥哥姐姐一个一个传下来,而八子前面的七子是个女孩,所以每次八子都得穿着姐姐的花裤子去上学,这让他受尽了同学们的嘲笑。尤其是一个叫k的同学,长得瘦小,内心邪恶,经常带头嘲笑八子,还故意把八子的朋友们都赶走,孤立他,所有同学包括史铁生都很害怕k。
但其实史铁生内心是愿意亲近八子的。有一天,他拿了一毛钱单独邀请八子去看电影,八子却连连推辞,说不能用别人的钱,但经过史铁生的“软磨硬泡”,八子终于答应了。就在他们准备出发的时候,却被八子的两个弟弟,九儿和石头看到了,他们硬缠着史铁生和八子,嚷着也要去看电影,但是那一毛钱只够两张票,八子就机灵地给史铁生使了个眼色,意思是先假装同意,然后赶紧跑,试图甩掉他们。史铁山立刻会意,四个人就这样在巷子里兜圈子,两个跑两个追,结果怎么也甩不掉九儿和石头,八子这才放弃,老老实实去了交道口电影院。
这时,电影已经进行到了一半,现在买票看可是亏大了,九儿和石头愤愤地离开,史铁生和八子也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在回家的路上,两人只好用那一毛钱买了点零食吃。
这就是史铁生和八子的故事,虽然并没有包含什么大道理,但读来却使人倍感亲切,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素的语言,把这样一件童年趣事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使我发自内心的觉得童年真美好。尤其是在那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生活中的一切快乐,都是从人与人之间打交道而产生出来的。那时的孩子们多么天真烂漫,朴实无邪。
正是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小事,汇聚成我们每个人童年时代的美好记忆。我们可以像作者那样,把童年记录下来,就像我每天写日记,把自己的想法和经历的事物写下来,当你以后再看,或许会为过去的自己感到骄傲,或许会为某些无知的过错感到悔恨,或者有其它奇奇妙妙的感受,但无论如何,那些点点滴滴都已保留在笔尖之下,记忆深处。
现在来看看成年的史铁生吧,我们来分析一下史铁生为什么这么乐观。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受到他人的正面影响比较多。
比如,他刚住院的时候,所有医生都非常照顾他,跟他聊天,跟他做朋友,尽管他的腿治不好了,但是他在友谊医院里收获了更多的温暖,他觉得他得好好活着,不能辜负医生们对他的希望。
比如,针对他母亲弥留之际所说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谁都知道他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都得好好活着”。史铁生觉得母亲生前那样爱他,付出了那么多,他得对得起他的母亲,所以他得坚强地活下去。
再比如书中的孙姨,也是病重至极,但依然每天笑呵呵的,史铁生应该也是受到了她的影响。还有孙姨的女儿,建议史铁生去写点什么,于是他就先从写剧本开始,逐渐开启了他的写作之路。
史铁生这样坚强乐观,热衷写作,他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有一段时间他也很暴躁,但正是因为他的身边充满了有爱心、热爱生活的人,慢慢给了他很积极的影响,他才会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也应该好好活下去。这让我想起了海伦·凯勒,她也是在小时候受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家庭教师的影响,才变得那样热爱生活,那么乐观。
所以,让我们都努力成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吧,去改变自己,去影响身边的人!以上就是我对《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感悟和收获。
(6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