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秦国自得白起后,一路东伐。在这个历史时期,战国出现两个超级大国,一个是东边的齐,一个是西边的秦,那么秦在扩张路上对齐国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
自译部分
秦相魏冉因病辞去职务,秦政府任命烛寿为相。
公元前291年秦伐韩,攻陷宛城(河南南阳)。
秦罢免烛寿相职。魏冉继续任相。封其穰(河南邓州)陶(山西永济北),称穰侯。又封公子市宛城,公子悝邓城(河南孟州)。
公元前290年,魏将河东四百里,韩将武遂(山西垣曲县东南)二百里土地割让给秦国。
魏将芒卯因善用诈术,闻名于世。
公元前289年,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国,大军攻取大小六十一座城,并抵轵(河南济源市东南)。
公元前288年冬,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派遣使节建议齐王称东帝,想联合起来伐赵。此时,苏代正好从燕国归来,齐王问计:“秦派遣魏冉来劝说我称东帝,您意下如何?”
苏代说:“希望您接受他的建议,但不要对外宣布。如果秦王称西帝后没有人反对,您就称帝。如果秦王称西帝后引起天下愤慨,您也别跟着称,顺势收天下之心。”
“而且伐赵和伐宋哪一个决策更好?现在您最好不称帝去赢取天下声望,改而发兵伐宋。征服宋后,楚、赵、魏、卫都会恐惧。这样,我们让秦得那个虚名,让天下怀恨之,这样达到以卑为尊的目的。”
齐王接受了苏代的建议,称帝两天后便复称王。十二月,吕礼从齐国回到秦国,秦国也去帝号,恢复王号。
读书笔记
1、本文主要是探讨“名”对一国的影响。我们已在历史中看到无数君王一旦势力膨胀到一定程度,野心也会跟着膨胀,初心也会丢去。称帝与否在战乱格局时代,我觉得也是一种平衡关系,三国时期三家后期都称帝,在旧帝沦落为摆设后,起码会让本帝国的士气提升一个档次,同时打击了一批忠贞爱旧国之人。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
如本文所述,称帝后势必会造成舆论哗然,让旧有思维的人愤慨继而讨伐,会造成极端恶劣的外交局势。那么秦为何称帝,拉拢齐国称帝?也是一种外交政策的体现,秦自秦昭襄王时代,一直在远交近攻,一直在侵吞魏、韩、楚。秦对齐抛出帝号的诱饵,主动示好,给齐一种蛋糕切两半的错觉,着力瓦解齐赵关系,彻底破坏合纵联盟。
齐最后拒绝,我想,又忤逆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必然大怒,而且齐根本没有被秦牵着鼻子走,反而准备攻击宋国扩大自己地盘,秦后续会如何处理齐呢?
这时也能看到两个国家君王的性格对比,秦王就是霸道,没有什么能阻止他前进。齐王还有些顾及,有些瞻前顾后或阴险的捡漏心理。
当各路局势出现明显的强弱分水岭时,弱国,永远是强国的蛋糕。
但总的来说,本文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就是势力没有达到时,不要太在乎名号,闷声发大财,广积粮,招揽人才,总不为过。
2、魏冉、烛寿、相位的关系,我这里并没弄清楚,有说秦的相分相国和丞相。太复杂了。近几年,秦相位变来变去。
3、芒卯在本书中单提善诈术,得到魏国重用。在《战国策》中说芒卯求官时,跟秦昭襄王说如果能让他任魏司徒,便能让秦国得到长羊、王屋、洛林土地。秦国出力让芒卯到了魏国做官。芒卯又对魏安釐王说,只要献长羊、王屋、洛林土地,秦国就会帮魏国东击齐国,扩张魏国东边领土。魏王献了土地,未见秦出兵。芒卯又跑到秦国,跟秦王说,不出兵打齐国,我就会死,我死了,魏国就不会死心塌地跟着秦国混。于是秦国出兵击齐。
这么看来,魏、韩不断给秦献土地,还是心存别的小九九的。不一定是软弱或求和啊,也可能是说客的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