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清世界的底牌?

常有一句话:这世界唯一没有不变的就是变化。当我们面临变化多端的世界,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看清世界的底牌?

刘润这本《底层逻辑》就给到我们很好启发。


书名.jpg

这本书作者提到: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了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书中主要分享5种底层逻辑:

1、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2、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3、个体进化的底层逻辑

4、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5、社会协作的底层逻辑

每种底层逻辑,也都有不同的思考模型。下图是整本书思维导图主要内容。


底层逻辑思维导图.jpg

那今天我主要分享三点,这三点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也是最有启发的内容:

1、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现实中的我们,当面对一件事时,会争个输赢,也会纠结:到底是谁对谁错?

很多时候,大家争论不休,是因为视角不同。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不同。

是非对错,也有自己的“底层逻辑”。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三种“对错观”:法学家的对错观、经济学家的对错观、商人的对错观。

例子:坏人A,将受害者B,诱骗到没有锁门的工地C。B摔死了,这是谁的错?

三种对错观.png

如果是法学家眼中,他发现证据确凿,这就是A的错

如果是经济学家,他会这样考虑的:整个社会为避免B被A诱骗进入C的工地要付出的成本,比C把工地的门锁上的成本高得多,虽然惩罚C会让其觉得冤,但是以后所有工地的拥有者就都会把门锁上了,于是这样的事情会大量减少。经济学家是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在谁。

如果是商人,商人可能这样想:不管是A的错还是C的错,B都死了;不管让谁承担责任,B都无法起死回生——从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B只能怪自己

所以,到底谁对谁错?

底层逻辑是:

1)立场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2)如果你是评论家,可以选择法学家的立场。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经济学家的立场。如果要受损失的人是你,建议你选择商人的立场。

2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在第二章里,作者提到”思考问题,洞察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系统思维“等思考问题底层逻辑。我重点分享——如何防止“注射式洗脑”。因为这个对我们工作、生活好处多多。

“为什么”背后的注射器。


注射式洗脑.png

“为什么”,是“黄金三问”(Why、What、How)里最有力量、最有可能触及灵魂的问题,但也是最危险的问题。为什么?

因为:

1)狡猾的人,用这个句式注射别人。对“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的非理性反应,是人的思维模式中的重大Bug(漏洞)。这个Bug,常常被狡猾的人利用。

如:在茶水间,同事A遇到了同事B。A对B说:“亲爱的,为什么最近老板总是故意针对你啊?”B在想:怎么会呢?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我不知道还是我忽略过了?虽然心里开始慌张,但B只简单回应了一句:“哪里,估计是最近业绩压力大吧。能理解。”你看,她自然而然、不自觉地开始回答这个“为什么”。“估计是业绩压力大吧”,她为这个“为什么”找到了一个答案,却完全不去质疑“老板总是故意针对我”这个观点是不是真的。狡猾A,只不过问了一个有陷阱的问题,就把“老板总是故意针对我”这个想法注射进了B的大脑里。

所以,你想把什么想法注射到别人脑中,把它放在“为什么”这三个字后面,就可以了。

2)愚蠢的人,用这个句式注射自己

我们用“为什么+观点”的标准格式,拆解一下这个句式,即“为什么+我的产品是业内最好的,但消费者就是不买”。你会发现,提问者在问你“为什么”的时候,藏了一个他觉得不需要讨论的观点:“我的产品是业内最好的”。这其实是一种心理暗示,暗示问题一定出在外部,因为“我的产品已经是最好的了”。他用“为什么”这个句式,给自己注射了一剂止痛药。“我的产品是最好的”,这一针的止痛效果非常好。但止痛针无法根治消费者不买的真正症结。比如,事实可能是你的产品根本就不好,至少不是你以为的“最好的”。

了解这个逻辑,当我们心烦时,就问问自己是不是陷入:“注射器”中。从而知道如何避免被这只“注射器”注射——避免被别人注射,避免被自己注射。

3、理解他人的底层逻辑

关于理解他人一个重要底层逻辑是:边界感。

理解了边界感,才会让彼此感到舒服。

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环境,你和一个陌生人聊天时,双方会保持一个心理安全距离。一旦你走近一点,稍微“越了边界”,对方就会本能往后退。

这,就是边界感。


边界感的本质.png

边界感的本质,其实是对所有权的认知。

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彼此要在自己的范围内做事。

如果你家中有小孩的话,你会发现婴儿,就是没有边界感的。

因为在出生前,婴儿和妈妈是一体的。分不清楚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别人的。

等他慢慢长大以后,才意识到,原来我和妈妈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这时,孩子的边界感才会逐渐形成。

为了更好理解边界感,举一个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一位朋友在微信上问你一些问题,你刚好看到就回复他。但有时候你特别忙,没有及时回复。

朋友看到你没回复,他立刻打来电话。你说,我现在不太方便,我晚点再给你电话沟通。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朋友却生你的气,还说到:你太不尊重我了,太不把我当朋友了!我以为你是一个很好的人,没想到却是这样!

这位朋友,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感。

别人的时间,属于那个人自己。没有人有权利占用。想要占用别人的时间,就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

所以,关于理解他人,要记住的底层逻辑是:

1)心中一定要有边界感。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别人,你会理解很多别人的想法和做事方式。

2)守住自己的边界,也尊重别人的边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